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0页 |
绪论 | 第20-2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2页 |
二、研究基础与研究进路 | 第22-26页 |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契约的法律经济分析基础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完备契约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28-32页 |
一、完备契约及其调整 | 第28页 |
二、完备契约的经济功能 | 第28-32页 |
第二节 不完备契约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32-36页 |
一、不完备契约的含义 | 第32-34页 |
二、不完备契约的自治性与法律规制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重整中的公司的契约结构 | 第37-52页 |
第一节 公司契约分析概述 | 第37-48页 |
一、公司的契约解释 | 第37-40页 |
二、公司契约的特点及其意义 | 第40-43页 |
三、公司契约分析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 第43-48页 |
(一) 公司法中的备用性规则与强制性规则 | 第43-45页 |
(二) 公司契约与公司产权的配置 | 第45-46页 |
(三) 司法规制与契约自治的平衡 | 第46-48页 |
第二节 重整中的公司契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8-51页 |
一、重整中的公司是对应破产财产的契约束 | 第48-49页 |
二、重整中的公司的具体契约束简介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重整契约的性质 | 第52-83页 |
第一节 约定重整与法定重整之辩 | 第52-58页 |
一、重整契约的法律与经济根源 | 第52-53页 |
二、约定重整与法定重整理论的比较 | 第53-58页 |
(一) 法经济学派约定破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53-56页 |
(二) 反法经济学破产法学者的基本观点 | 第56-58页 |
第二节 重整契约的性质分析 | 第58-66页 |
一、约定重整与法定重整的制度比较 | 第58-63页 |
(一) 破产损失 | 第59页 |
(二) 破产成本 | 第59-63页 |
二、重整中的公司的契约性质 | 第63-64页 |
三、重整契约分析的逻辑路径 | 第64-66页 |
第三节 重整契约分析的变量与解决的问题 | 第66-82页 |
一、重整契约分析的变量 | 第66-75页 |
(一) 成本和收益 | 第66-68页 |
(二) 激励 | 第68-69页 |
(三) 效率 | 第69-73页 |
(四) 公平 | 第73-75页 |
二、重整契约分析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75-82页 |
(一) 重整契约谈判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模式 | 第75-77页 |
(二) 重整契约谈判中的机会主义 | 第77-78页 |
(三) 重整法律制度对备用性规则与强制性规则的供给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重整方案的契约分析 | 第83-117页 |
第一节 重整方案谈判概述 | 第83-92页 |
一、重整方案谈判的主要当事人 | 第83-85页 |
(一) 债务人的谈判资格与地位 | 第83-84页 |
(二) 债权人的谈判资格与地位 | 第84页 |
(三) 重整管理人的谈判资格与地位 | 第84页 |
(四) 融资人的谈判资格与地位 | 第84页 |
(五) 股东的谈判资格与地位 | 第84-85页 |
二、重整方案的法律效力及其救济机制 | 第85-86页 |
(一) 法律效力 | 第85-86页 |
(二) 救济机制 | 第86页 |
三、重整方案的强制批准 | 第86-92页 |
(一) 强制批准的立法规定 | 第87-88页 |
(二) 强制批准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88-91页 |
(三) 强制批准与损害认定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91-92页 |
第二节 重整方案谈判的简单博弈分析 | 第92-104页 |
一、重整方案的简单谈判博弈 | 第93-99页 |
(一) 选择重整模式的博弈 | 第93-97页 |
(二) 对重整收益分配的博弈 | 第97-99页 |
二、重整谈判与价值评估 | 第99-100页 |
(一) 价值评估对重整谈判的重要性 | 第99-100页 |
(二) 价值评估方法简述 | 第100页 |
三、对重整谈判博弈的规制 | 第100-104页 |
(一) 对信息披露的规制 | 第100-101页 |
(二) 对投票表决划分类别组的规制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重整方案中的主要子契约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104-116页 |
一、债务人债权人契约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104-111页 |
(一) 自动中止程序 | 第104-108页 |
(二) 待履行契约和未到期租赁契约制度 | 第108-110页 |
(三) 对债权人的支付 | 第110-111页 |
二、劳资契约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111-115页 |
(一) 劳资契约的外部性简介 | 第111-112页 |
(二) 法院对劳资契约外部性的判断与规制 | 第112-113页 |
(三) 立法对劳资契约外部性的规制 | 第113-115页 |
三、债务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重整融资的契约分析 | 第117-152页 |
第一节 重整融资法律制度概述 | 第117-137页 |
一、重整融资的概念 | 第117-118页 |
二、重整融资的制度变迁 | 第118-123页 |
三、重整融资不同理论 | 第123-128页 |
(一) 重整融资无效率理论 | 第123-125页 |
(二) 重整融资担保有效率理论 | 第125-127页 |
(三) 两种理论的比较 | 第127-128页 |
四、重整融资的实证研究 | 第128-131页 |
(一) 重整融资与重整成功概率 | 第128-129页 |
(二) 重整融资与重整速度 | 第129-130页 |
(三) 重整融资与重整中的公司价值 | 第130-131页 |
五、重整融资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31-137页 |
(一) 重整融资制度的收益 | 第132-134页 |
(二) 重整融资制度的成本 | 第134-137页 |
第二节 重整融资的契约分析 | 第137-151页 |
一、债务融资与重整融资的契约本质 | 第137页 |
二、重整融资的私人安排 | 第137-139页 |
(一) 重整融资契约的订立及其成本 | 第137-139页 |
(二) 重整融资契约的内容 | 第139页 |
(三) 重整融资契约的执行及其执行成本 | 第139页 |
四、重整融资契约的规制 | 第139-146页 |
(一) 重整融资契约的失灵 | 第139-141页 |
(二) 立法对重整融资契约的规制 | 第141-144页 |
(三) 司法对重整融资契约的规制 | 第144-146页 |
五、重整融资的特殊情况分析 | 第146-151页 |
(一) 内部人融资 | 第146-147页 |
(二) 融资收购 | 第147-151页 |
(三) 内部人融资并收购 | 第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契约分析 | 第152-201页 |
第一节 重整中的公司治理概述 | 第152-158页 |
一、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含义 | 第152-153页 |
二、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目标 | 第153-155页 |
三、重整中的公司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 第155-158页 |
(一) 控制权、剩余所有权与代理成本 | 第155-156页 |
(二) 信托义务 | 第156-157页 |
(三) 重整融资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 | 第157页 |
(四) 市场化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 | 第157-158页 |
(五) 重整中的公司治理中的自治与规制 | 第158页 |
第二节 重整中的公司治理中的控制权与信托义务 | 第158-172页 |
一、债权人控制程序 | 第158-161页 |
二、重整中的公司剩余所有权模糊与DIP控制重整 | 第161-165页 |
三、两种治理模式的比较 | 第165-166页 |
四、管理层信托义务与商业判断规则 | 第166-170页 |
(一) 信托义务 | 第166-168页 |
(二) 商业判断规则 | 第168-170页 |
五、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案例分析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重整融资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 | 第172-183页 |
一、重整融资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起源 | 第172-173页 |
二、重整融资契约控制公司治理的操作模式 | 第173-175页 |
三、重整融资契约治理分析 | 第175-177页 |
(一) 重整融资契约谈判概述 | 第175-176页 |
(二) 融资代理成本与重整融资控制权 | 第176-177页 |
四、重整融资契约治理中的代理问题及其规制 | 第177-178页 |
五、对重整融资参与公司治理的规制 | 第178-183页 |
(一) 宏观规制 | 第178-180页 |
(二) 微观规制 | 第180-183页 |
第四节 重整市场化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 | 第183-200页 |
一、请求权交易的基本理论 | 第184-188页 |
(一) 请求权交易概述 | 第184-185页 |
(二) 请求权交易的法律与经济基础 | 第185-187页 |
(三) 请求权交易的基本功能 | 第187-188页 |
二、请求权交易与控制权转换 | 第188-196页 |
(一) 请求权交易获得控制权的基本模式 | 第189-190页 |
(二) 立法与司法规制 | 第190-192页 |
(三) 规制请求权交易的其他法律原则或规则 | 第192-193页 |
(四) 公权力规制与市场规制的平衡 | 第193-196页 |
三、资产出售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 | 第196-200页 |
(一) 资产出售概述 | 第196-197页 |
(二) 资产出售对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197-198页 |
(三) 对重整出售的规制 | 第198-200页 |
本章小节 | 第200-201页 |
第七章 预重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201-251页 |
第一节 预重整的法律经济分析 | 第201-219页 |
一、现代预重整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201-204页 |
(一) 预重整的概念 | 第201-202页 |
(二) 预重整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 第202-204页 |
二、预重整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204-206页 |
三、预重整制度的基本原理 | 第206-214页 |
(一) 预重整制度的理论前提 | 第206-207页 |
(二) 预重整制度的优势 | 第207-213页 |
(三) 预重整制度的局限 | 第213-214页 |
四、预重整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原则和规则 | 第214-217页 |
(一) 信息披露 | 第214-215页 |
(二) 征集投票 | 第215-217页 |
五、预重整模式的风险 | 第217-219页 |
(一) 对现金流的负面影响 | 第217-218页 |
(二) 法院可能不批准预重整方案 | 第218-219页 |
(三) 预重整征集投票期间可能受到干扰 | 第219页 |
第二节 当代预重整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研究 | 第219-231页 |
一、当代预重整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 第219-223页 |
二、当代美国预重整制度的发展 | 第223-225页 |
三、预重整制度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 | 第225-228页 |
(一) 泰国 | 第226页 |
(二) 马来西亚 | 第226-227页 |
(三) 印度尼西亚 | 第227-228页 |
四、当代预重整案例分析 | 第228-231页 |
第三节 预重整的实证分析 | 第231-244页 |
一、导言 | 第231-232页 |
二、过去的研究回顾 | 第232-236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232-234页 |
(二) 过去研究结果综述 | 第234-23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6-238页 |
(一) 假设与一般方法 | 第236页 |
(二) 公式与变量 | 第236-237页 |
(三) 对数回归 | 第237-238页 |
四、选择样本并收集数据 | 第238页 |
(一) 选择样本 | 第238页 |
(二) 收集数据 | 第238页 |
五、结果与分析 | 第238-244页 |
六、结论与局限性 | 第244页 |
第四节 困境公司重组的简单模型分析 | 第244-250页 |
本章小结 | 第250-251页 |
结语 | 第251-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6页 |
后记 | 第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