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公路隧道的水害研究与处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前言 | 第8-9页 |
·隧道水害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 第9-15页 |
·岩溶地区修建隧道工程的危害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发展 | 第15-19页 |
·国内防排水技术发展 | 第15-17页 |
·国外防排水技术发展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山岭隧道的地下水环境理论 | 第20-36页 |
·地下水分类 | 第20-23页 |
·地下水渗流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概述 | 第23页 |
·渗流速度 | 第23-24页 |
·渗流场水头与水力梯度 | 第24-25页 |
·渗流的基本定律——Darcy 定律 | 第25页 |
·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 第25-27页 |
·稳定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27-28页 |
·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理论 | 第28-33页 |
·衬砌水压力 | 第28页 |
·以圆形隧道为模型进行公式推导 | 第28-32页 |
·结论分析 | 第32-33页 |
·地下水对隧道工程的不良影响 | 第33-36页 |
·地下水对隧道围岩的不良影响 | 第33-34页 |
·地下水对隧道衬砌结构的不良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裂隙岩体的渗流研究 | 第36-53页 |
·裂隙岩体概述 | 第36-40页 |
·裂隙介质 | 第36-37页 |
·岩体的裂隙 | 第37-38页 |
·岩体的空隙性 | 第38-39页 |
·岩体的透水性 | 第39-40页 |
·单个裂隙岩体结构面渗流规律 | 第40-44页 |
·单个裂隙内的渗流规律 | 第40-41页 |
·变形条件下单个裂隙结构面地下水渗流规律 | 第41-44页 |
·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规律 | 第44-46页 |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 第44-45页 |
·双重介质模型 | 第45页 |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 第45-46页 |
·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之间的耦合 | 第46-53页 |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 | 第46-47页 |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 第47-50页 |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作用下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山岭隧道渗漏水原因调查与分析 | 第53-67页 |
·中兴隧道工程概况 | 第53-54页 |
·中兴隧道工程地质情况 | 第54-56页 |
·自然地理 | 第54-55页 |
·地层岩性 | 第55页 |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5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5页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55-56页 |
·防排水设计 | 第56-57页 |
·洞口排水设计 | 第56页 |
·洞身排水设计 | 第56-57页 |
·充填注浆 | 第57页 |
·中兴隧道左洞渗流水现场调查及分析 | 第57-60页 |
·洞口渗漏水 | 第57-58页 |
·基岩裂隙带渗漏水 | 第58-59页 |
·衬砌渗漏水现场调查 | 第59-60页 |
·中兴隧道渗漏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毛洞”渗水原因分析 | 第60页 |
·二次衬砌后隧道渗漏水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工程实例 | 第62-67页 |
·衬砌水压力计算 | 第63页 |
·涌水量估算 | 第63-6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山岭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 | 第67-91页 |
·山岭隧道防排水设计 | 第68-71页 |
·围岩注浆技术 | 第68-69页 |
·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间的排水 | 第69页 |
·防水层 | 第69-70页 |
·防水层与二次衬砌间的排水 | 第70页 |
·衬砌混凝土防水 | 第70页 |
·隧道排水系统 | 第70-71页 |
·围岩注浆技术 | 第71-84页 |
·注浆堵水总体思路 | 第71页 |
·注浆的意义和作用 | 第71-75页 |
·注浆的总体原则 | 第75-76页 |
·注浆方式的选择 | 第76-78页 |
·注浆材料的选择 | 第78页 |
·注浆参数的确定 | 第78-82页 |
·注浆堵水施工 | 第82-84页 |
·喷射混凝土与隧道防排水 | 第84-85页 |
·复合式衬砌中的防水层 | 第85页 |
·衬砌混凝土防水 | 第85-86页 |
·细部构造防水 | 第86-88页 |
·隧道防排水系统 | 第88页 |
·中兴隧道渗漏水治理措施及建议 | 第88-91页 |
·目前隧道渗漏水的处治 | 第88-89页 |
·对于中兴隧道渗漏水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2页 |
·主要结论 | 第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