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民心河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及综合治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0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发展过程 | 第10-11页 | 
| ·起步阶段 | 第10页 | 
| ·提高阶段 | 第10页 | 
| ·完善阶段 | 第10-11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简介 | 第11-12页 | 
| ·内梅罗(N.L.Nemerow)水质模型 | 第11页 | 
| ·罗斯(S.L.Ross)水质模型 | 第11页 | 
| ·时间序列法 | 第11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11-12页 | 
| ·灰色聚类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2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搜集材料 | 第13页 | 
| ·建立评价模型 | 第13页 | 
| ·结果评价 | 第13-14页 | 
| 4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4-16页 | 
| ·民心河概况 | 第14页 | 
| ·石家庄概况 | 第14-16页 | 
| 5 水环境质量监测指标的选取和测定 | 第16-24页 | 
|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作用 | 第16页 | 
| ·监测数据的五性 | 第16-19页 | 
| ·代表性 | 第16页 | 
| ·准确性 | 第16-17页 | 
| ·精密性 | 第17-18页 | 
| ·可比性 | 第18页 | 
| ·完整性 | 第18-19页 | 
| ·主要监测指标体系 | 第19-21页 | 
| ·监测断面的选取 | 第19页 | 
|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 | 第19-21页 | 
| ·监测频率 | 第21页 | 
|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 第21-22页 | 
| ·水样的采集 | 第21页 | 
| ·水样的保存 | 第21-22页 | 
| ·数据处理原则 | 第22-24页 | 
|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 | 第22页 | 
| ·离群数据的统计检验 | 第22-24页 | 
| 6 民心河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24-3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第24-26页 | 
|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 第24页 | 
| ·建立评价集 | 第24页 | 
| ·建立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 | 第24-26页 | 
| ·综合评价 | 第26页 | 
| ·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26-30页 | 
| ·数据来源 | 第26-27页 | 
| ·确定评价指标 | 第27页 | 
| ·建立评价集 | 第27-28页 | 
| ·计算各参数的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 第28-29页 | 
| ·计算各参数的权重,建立模糊权重集A | 第29-30页 | 
| ·综合评价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7 民心河水质综合治理 | 第31-34页 | 
| ·物理治理 | 第31-32页 | 
| ·人工打捞 | 第31页 | 
| ·底泥疏浚 | 第31页 | 
| ·外源控制 | 第31-32页 | 
| ·化学治理 | 第32页 | 
| ·生物治理 | 第32-33页 | 
| ·生态治理 | 第33-34页 | 
| 8 结论和讨论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 作者简历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