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前言第8-15页
 一第8-10页
 二第10-12页
 三第12-15页
第一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托第15-26页
 第一节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特色第15-18页
  一、价值取向人本化第15-16页
  二、教材编写模块化和专题化第16-17页
  三、文本呈现方式探究化第17-18页
 第二节 苏教版有利于文言文教学语文点与人文点的契合第18-21页
  一、苏教版高中文言文的编写特色第18-19页
  二、苏教版有利于文言文教学语文点与人文点的契合第19-20页
  三、苏教版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第20-21页
 第三节 苏教版呼唤相宜文言文教学策略第21-26页
  一、苏教版存在弱化文言知识教学的倾向第21-22页
  二、专题化组元有窄化文言文丰富人文内涵的危险第22-23页
  三、消弭“训练”可能导致文言文教学“凌空蹈虚”第23-24页
  四、苏教版呼唤相宜文言文教学策略第24-26页
第二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整合性策略第26-39页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整合性策略的含义第26-30页
  一、高中文言文整合性策略的含义第26-27页
  二、高中文言文整合性策略的依据第27-29页
  三、整合性策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第29-30页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整合性策略的目标和原则第30-34页
  一、高中文言文整合策略的目标第30-32页
  二、高中文言文整合的原则第32-33页
  三、高中文言文的整合课型第33-34页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整合性策略实施第34-39页
  一、进行文言文教学目标整合第34-35页
  二、进行文言文教学内容整合第35-37页
  三、进行文言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整合第37-39页
第三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究性策略第39-52页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探究性策略的含义第39-42页
  一、高中文言文探究性策略的含义第39-40页
  二、高中文言文探究性策略的依据第40-41页
  三、探究性策略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意义第41-42页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探究性策略实施第42-47页
  一、文言文探究性策略的价值取向第42-43页
  二、文言文探究性策略的指导原则第43-44页
  三、实施文言文探究的三种途径第44页
  四、高中文言文探究性策略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44-47页
 第三节 关于文言文探究性学习的反思第47-52页
  一、课堂上围绕文言问题的讨论是不是真正的探究学习?第47-48页
  二、教师果真是语文课堂绝对的“话语权威”吗?第48-49页
  三、探究何时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内驱力?第49-50页
  四、文言文学习有无人人“探究”的必要?第50-52页
第四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诵读性策略第52-67页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诵读性策略的含义第52-55页
  一、何谓“诵读”?第52-53页
  二、前人关于诵读的表述第53-54页
  三、高中文言文诵读性策略的含义第54-55页
 第二节 诵读性策略可以实现高中文言文哪些教学价值第55-61页
  一、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第55-57页
  二、诵读性策略可以实现高中文言文哪些教学价值?第57-60页
  三、诵读性策略使文言文学习活动具有了新特征第60-61页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诵读性策略实施第61-67页
  一、改变对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模糊认识第61页
  二、多给学生创造诵读文言文的机会第61-62页
  三、明确要求,采用多样化的诵读形式第62-65页
  四、作必要的诵读技巧指导第65-67页
第五章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发展性评价策略第67-78页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内涵第67-71页
  一、高中文言文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含义第67-68页
  二、高中文言文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内涵第68-70页
  三、高中文言文发展性评价策略的现实意义第70-71页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功能第71-73页
  一、培养文言文探究意识第71-72页
  二、促进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第72-73页
  三、发展文言文阅读能力第73页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发展性评价策略实施第73-78页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注重定性评价第73-74页
  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形成性评价第74-75页
  三、发展性评价策略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后记第81-82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鼠脑梗死模型骨髓基质细胞经尾静脉植入后MR初步研究
下一篇:果梅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相关性状的差异及其蛋白质组学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