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岩石力学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监控量测措施 | 第15页 |
·工程类比法 | 第15页 |
·位移反分析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位移反分析分类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位移反演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1-24页 |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21页 |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 第21-23页 |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与改进方法 | 第23-24页 |
·直接位移反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 第24页 |
·位移反分析的目标函数 | 第24-25页 |
·待反演参数的选择 | 第25页 |
·岩体力学参数与位移非线性映射关系的确定 | 第25-26页 |
·神经网路位移反分析过程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隧道围岩的监控量测分析 | 第27-43页 |
·监控量测方案 | 第27-37页 |
·监测的意义 | 第27页 |
·监测的目的 | 第27-28页 |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监测项目与测点设置 | 第30-32页 |
·数据采集 | 第32-33页 |
·信息反馈与预测预报 | 第33-36页 |
·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36-37页 |
·量测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地表下沉 | 第37-39页 |
·周边位移 | 第39-40页 |
·拱顶下沉 | 第40-41页 |
·量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隧道围岩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3-53页 |
·FLAC概述 | 第43页 |
·基本原理 | 第43-46页 |
·FLAC~(3D)的优点与不足 | 第46页 |
·FLAC~(3D)数值模拟工程实例—洞山隧道的开挖与支护 | 第46-52页 |
·建模过程 | 第46-49页 |
·结果讨论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隧道围岩参数的位移反分析 | 第53-61页 |
·概述 | 第53页 |
·隧道位移反演理论 | 第53-54页 |
·计算模型与反演参数 | 第53-54页 |
·位移反演方法 | 第54页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4-59页 |
·洞山隧道工程简介 | 第54页 |
·现场位移量测 | 第54页 |
·洞山隧道围岩力学参数的反演 | 第54-55页 |
·计算模型 | 第55页 |
·材料参数与样本构造 | 第55-58页 |
·人工神经网络反分析 | 第58-59页 |
·隧道位移反演结果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