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论文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数据来源 | 第11-12页 |
·论文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 第13-14页 |
·费景汉-拉尼斯的推拉模型 | 第14-15页 |
·乔根森模式 | 第15页 |
·托达罗的预期收入模型 | 第15-17页 |
·钱纳里的“发展模式”模型 | 第17页 |
·西方劳动力流动理论评析 | 第17-19页 |
·国内关于农民工流动因素的探讨 | 第19-21页 |
3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变化分析 | 第21-26页 |
·城市化准备阶段 | 第21-22页 |
·城市化准备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 第21-22页 |
·城市化准备阶段农民工流动因素分析 | 第22页 |
·城市化发育阶段 | 第22-23页 |
·城市化发育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 第22页 |
·城市化发育阶段农民工流动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城市化成熟阶段 | 第23-24页 |
·城市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 | 第23页 |
·城市化成熟阶段农民工流动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农民工流动三者之间互动的特征 | 第24-26页 |
·中国城市化的复杂基础 | 第24-25页 |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的矛盾 | 第25页 |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采取农民工的形式 | 第25-26页 |
4 中国农民工流动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 第26-31页 |
·农民工流动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农民工在本村就业时经济利益比较 | 第26-27页 |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的经济利益比较 | 第27-28页 |
·农民工在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流动决定模型 | 第28页 |
·影响农民工流动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拉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推动农民工回到农村就业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5 农民工流动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1-36页 |
·模型说明与研究方法 | 第31页 |
·自变量选择 | 第31-32页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6 中国农民工流动趋势分析 | 第36-40页 |
·农民工流动呈总量继续增长但增幅趋缓的态势 | 第36-37页 |
·中国十六大以来良好的经济势头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 第36页 |
·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 第36-37页 |
·农民工流向大中城市仍呈增长趋势 | 第37-38页 |
·大中城市拥有大量的就业机会 | 第37页 |
·小城镇无力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37-38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仍然停留在低层次产业中 | 第38-40页 |
·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 | 第38页 |
·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困难 | 第38-39页 |
·农民工决策长期存在短期行为 | 第39-40页 |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0-45页 |
·建立和完善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民工流动互动发展机制 | 第40-42页 |
·加快乡镇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 第40-41页 |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 第41页 |
·发展大中城市发展边缘地带 | 第41-42页 |
·建立农民工合理流动的社会和谐机制 | 第42-44页 |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 第42-43页 |
·引导农民工加强自身道德文明科学知识学习 | 第43-44页 |
·创造城市居住者和农民工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 第44页 |
·本文前探阻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