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梨自交不亲和性(SI)的表现 | 第8-9页 |
·梨自花授粉结实率品种间的差异。 | 第8-9页 |
·梨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SI)的形态学表现。 | 第9页 |
·梨自交不亲和遗传机理 | 第9-11页 |
·梨自交不亲和与S基因 | 第9-10页 |
·梨花柱S糖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10-11页 |
·梨自交不亲和S基因表达特性 | 第11-13页 |
·S基因表达的品种间差异 | 第11-12页 |
·不同S基因表达能力的差异 | 第12-13页 |
·不同发育阶段的花柱内S基因表达差异 | 第13页 |
·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变异 | 第13页 |
·关于S基因型确定与S基因克隆方法 | 第13-15页 |
·S基因型确定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引言 | 第15-19页 |
·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梨种质资源的概述 | 第15页 |
·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梨S基因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外对梨自交不亲和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中国对梨S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具体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0-2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试剂及配制 | 第20-24页 |
·方法 | 第24-32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梨基因组DNA的含量和纯度测定 | 第25页 |
·梨特异引物PCR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s基因的回收纯化 | 第27-28页 |
·S基因的克隆 | 第28-31页 |
·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梨S-基因特异引物PCR体系的建立 | 第32-34页 |
·Taq酶、模板DNA和Mg~(2+)的用量对特异引物PCR反应的影响 | 第32页 |
·dNTPs和引物不同用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特异引物PCR反应程序的建立 | 第33-34页 |
·克隆片断回收、纯化与克隆 | 第34-35页 |
·S基因测序及分析 | 第35-42页 |
·S基因测序的结果 | 第35-39页 |
·S基因序列BLAST分析 | 第39-40页 |
·S基因序列CLUSTALW分析 | 第40-41页 |
·S基因序列的Genebank登录 | 第41-42页 |
5 讨论 | 第42-47页 |
·克隆的S基因条带 | 第42页 |
·S基因特异引物PCR技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第42-43页 |
·S基因回收纯化的改进 | 第43-44页 |
·S基因克隆的优化 | 第44-47页 |
·CaCl_2法制感受态细胞 | 第44-45页 |
·S基因连接转化的技巧 | 第45页 |
·菌落PCR法检测 | 第45-47页 |
6 结论 | 第47-48页 |
·建立了梨S基因的特异引物PCR最佳反应体系 | 第47页 |
·克隆出了砀山酥梨自然保护区17种梨的20条S基因片段 | 第47页 |
·S基因片断的克隆及优化 | 第47页 |
·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