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复合地产开发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导论 | 第11-17页 |
| ·公园复合地产的界定与内涵 | 第11-13页 |
| ·房地产与复合地产 | 第11页 |
| ·公园地产与公园复合地产 | 第11-12页 |
| ·公园复合地产的特征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公园复合地产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31页 |
| ·公园复合地产产生的背景 | 第17-21页 |
| ·公园复合地产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 ·公园复合地产产生的实践背景 | 第18-21页 |
| ·公园复合地产促成因素分析 | 第21-31页 |
| ·政府因素 | 第21-23页 |
| ·产品因素 | 第23-24页 |
| ·消费者因素 | 第24-25页 |
| ·开发商因素 | 第25-31页 |
| 3 公园复合地产的创新研究 | 第31-36页 |
| ·公园复合地产、公园地产、旅游地产的比较 | 第31-33页 |
| ·内涵比较 | 第31-32页 |
| ·操作模式比较 | 第32页 |
| ·经济效益比较 | 第32-33页 |
| ·社会效益比较 | 第33页 |
| ·公园复合地产的创新点 | 第33-36页 |
| ·开发商参与土地开发规划 | 第33-34页 |
| ·开发商提供(准)公共产品 | 第34-35页 |
| ·大型生地的开发模式创新 | 第35-36页 |
| 4 公园复合地产开发模式分析 | 第36-45页 |
| ·参与主体 | 第36-38页 |
| ·地方政府 | 第36页 |
| ·开发商 | 第36-37页 |
| ·城市居民 | 第37-38页 |
| ·参与者职责分工 | 第38-39页 |
| ·政府的职责 | 第38-39页 |
| ·开发商的职责 | 第39页 |
| ·城市居民的职责 | 第39页 |
| ·公园复合地产开发模式对城市建设的启示 | 第39-45页 |
| ·政府如何参与——引导 | 第40-43页 |
| ·开发商如何参与——主体 | 第43-45页 |
| 5 公园复合地产开发的关键阶段分析 | 第45-54页 |
| ·土地获取与开发决策 | 第45-49页 |
| ·地块条件 | 第45-46页 |
| ·地块区域状况 | 第46-47页 |
| ·土地价格测算 | 第47-49页 |
| ·企业发展战略 | 第49页 |
| ·产品定位与设计 | 第49-51页 |
| ·公园复合地产定位与住宅定位的不同 | 第49页 |
| ·公园复合地产定位与住宅的相似点 | 第49-50页 |
| ·公园定位 | 第50页 |
| ·小区定位 | 第50页 |
| ·公园复合地产定位的一般原则 | 第50-51页 |
| ·投资比例与建设进度 | 第51-54页 |
| ·投资比例的确定 | 第51-53页 |
| ·建设进度 | 第53-54页 |
| 6 实证分析 | 第54-70页 |
| ·项目概况 | 第54-58页 |
| ·项目背景 | 第54页 |
| ·项目业主简介 | 第54-55页 |
| ·项目概况 | 第55页 |
| ·项目意义 | 第55-58页 |
| ·小结 | 第58页 |
| ·项目定位 | 第58-64页 |
| ·公园定位 | 第58-61页 |
| ·小区定位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页 |
| ·项目评价 | 第64-69页 |
| ·项目基本经济指标 | 第64页 |
| ·项目经济评价 | 第64-68页 |
| ·项目社会评价 | 第68-69页 |
| ·项目小结 | 第69-70页 |
| 7 结论 | 第70-72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页 |
| ·展望与局限性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