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合同法律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1、大陆法系国家 | 第11-12页 |
| 2、英美法系国家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预约制度基础理论研究 | 第14-30页 |
| 第一节 预约概述 | 第14-16页 |
| 一、预约的本质是合同 | 第14-15页 |
| 二、预约的标的是当事人为将来订立本约而为一定行为 | 第15页 |
| 三、预约的内容应具有确定性 | 第15-16页 |
| 四、当事人在预约中须有受其约束的意思 | 第16页 |
| 第二节 预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6-19页 |
| 一、预约与本约 | 第16-17页 |
| 二、预约与意向声明 | 第17-18页 |
| 三、预约与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 | 第18页 |
| 四、预约与缔约过失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预约的立法例 | 第19-21页 |
| 一、早期立法例—限于特定类型合同 | 第19-20页 |
| 二、现代立法例—适用于各类合同 | 第20页 |
| 三、对立法例的分析 | 第20-21页 |
| 第四节 预约合同的分类 | 第21-23页 |
| 一、依合同形式的分类 | 第21页 |
| 二、依预约内容的分类 | 第21-23页 |
| 第五节 预约合同的适用范围 | 第23-24页 |
| 第六节 预约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一、经济效益理论 | 第24-25页 |
| 二、合同自由理论 | 第25-26页 |
| 三、合同的生活史理论 | 第26页 |
| 第七节 我国确立预约制度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 一、稳定交易,促成本约 | 第27-28页 |
| 二、维护订约当事人合法权益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预约合同的基本规则 | 第30-35页 |
| 第一节 预约合同的形式 | 第30页 |
| 第二节 预约合同的有效要件 | 第30-32页 |
| 一、合同的主体适格 | 第31页 |
| 二、合同内容具有确定性 | 第31页 |
| 三、意思表示有效成立并且达成一致 | 第31-32页 |
| 四、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 第32页 |
| 第三节 预约合同的效力 | 第32-35页 |
| 一、预约合同法律效力的概念 | 第32页 |
| 二、预约合同法律效力的主要观点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预约合同责任 | 第35-48页 |
| 第一节 各国关于预约合同责任的立法例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预约合同责任 | 第36-45页 |
| 一、预约合同与缔约过失责任学说 | 第36-38页 |
| 二、预约合同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 第38-40页 |
| 三、预约合同的实际履行 | 第40-43页 |
| 四、预约合同的损害赔偿 | 第43-44页 |
| 五、预约合同中定金条款的适用 | 第44-45页 |
| 第三节 预约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 | 第45-48页 |
| 一、预约合同损害赔偿责任—信赖利益损失 | 第45-46页 |
| 二、信赖利益的界定—期待利益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我国预约合同制度的设计 | 第48-54页 |
| 第一节 我国预约合同立法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 | 第48-49页 |
| 二、原因分析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我国民法典中预约合同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50-54页 |
| 一、我国民法典中创立预约合同制度的紧迫性 | 第50-51页 |
| 二、预约制度在民法典中的结构设置 | 第51-52页 |
| 三、预约合同制度拟设计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