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关于能否流转入市的研究 | 第12页 |
·关于流转产权问题的研究 | 第12页 |
·关于流转收益分配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流转模式的研究 | 第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概述 | 第15-2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集体建设用地 | 第15页 |
·土地流转 | 第15-16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 第16-17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7-18页 |
·土地地租理论 | 第18-19页 |
·土地市场理论 | 第19-20页 |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0-21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实现城乡土地产权平等 | 第22页 |
·改善"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 第22-23页 |
·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 第23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可行性 | 第23-26页 |
·现行法律规定,为流转提供了合法空间 | 第23-24页 |
·城市土地供应紧缺,为流转提供了机会 | 第24页 |
·“隐形市场”和区域试点,为流转提供了经验 | 第24页 |
·多种流转模式的应用,为流转提供了选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成 | 第26-32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成机理 | 第26-27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 | 第27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形成过程 | 第27-32页 |
·有限范围内流转(1984年至21世纪初) | 第27-28页 |
·扩大试点、逐步规范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第28-32页 |
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 第32-39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 | 第32页 |
·部分流转试点模式 | 第32-37页 |
·芜湖模式(国家级试点) | 第32-33页 |
·广东模式(全省内规范) | 第33-36页 |
·重庆模式(所有权形式) | 第36-37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经验启示 | 第37-39页 |
·流转试点的优点 | 第37页 |
·流转试点的不足和缺陷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改革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 第39-51页 |
·完善核心制度建设 | 第39-45页 |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 第39-41页 |
·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流转 | 第41-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加强配套制度改革 | 第45-51页 |
·土地产权制度 | 第45-46页 |
·土地登记制度 | 第46-47页 |
·收益分配制度 | 第47-48页 |
·社会保障体制 | 第48-49页 |
·交易中介制度 | 第49-50页 |
·小节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