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间歇水解—好氧循环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7页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基本特性第14-15页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种类和来源第15-17页
     ·印染废水第15页
     ·化工废水第15-16页
     ·焦化废水第16-17页
     ·农药废水第17页
     ·制药废水第17页
   ·有机废水的生物降解原理第17-21页
     ·厌氧生物降解原理第17-20页
     ·好氧生物降解原理第20-21页
   ·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第21-34页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第21-25页
     ·水解生物处理技术第25-26页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第26页
     ·厌氧-好氧联合生物处理技术第26-34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第34-37页
     ·研究目的第34-35页
     ·研究意义第35-36页
     ·研究内容第36-3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7-59页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37-41页
     ·生物膜载体第37-38页
     ·活性艳蓝KN-R第38页
     ·2, 4-DCP第38页
     ·接种污泥第38页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8-41页
   ·分析测试方法第41-47页
     ·化学需氧量第41-42页
     ·挥发性脂肪酸和碱度第42-43页
     ·活性艳蓝KN-R 浓度第43-44页
     ·2, 4-DCP 浓度第44-45页
     ·葡萄糖浓度第45-46页
     ·胞外多聚物第46页
     ·生物膜干重第46页
     ·其它参数第46-47页
   ·实验方法第47-53页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47页
     ·驯化与挂膜第47-48页
     ·实验方法第48-53页
   ·计算公式第53-59页
     ·单过程或单个反应器的计算第53-54页
     ·整个工艺过程计算第54-56页
     ·循环工艺中单过程的去除速率计算第56-59页
第三章 生物膜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第59-81页
   ·生物膜SEM 图第59-60页
   ·水解-好氧串联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第60-66页
     ·葡萄糖浓度的影响第60-61页
     ·活性艳蓝KN-R 浓度的影响第61-62页
     ·水解段和好氧段时间分配的影响第62-63页
     ·中间产物UV/Visible 光谱分析第63-65页
     ·串联过程VFA、pH 和碱度的变化第65-66页
   ·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第66-75页
     ·COD 的去除第66-70页
     ·色度的去除第70-72页
     ·DO 的变化第72-73页
     ·VFA 的变化第73-75页
   ·循环工艺与串联工艺比较第75-79页
     ·COD 的去除第75-76页
     ·色度的去除第76-77页
     ·VFA 的变化第77-78页
     ·VFA/碱度的变化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四章 活性污泥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第81-107页
   ·循环流量的影响第81-93页
     ·COD 的去除第81-82页
     ·色度的去除第82-83页
     ·VFA 的变化第83-84页
     ·VFA/碱度和pH 值的变化第84-85页
     ·中间产物UV/Visible 光谱分析第85-87页
     ·胞外多糖的变化第87-88页
     ·胞外蛋白质的变化第88-89页
     ·胞外蛋白/胞外多糖的变化第89-90页
     ·Zeta 电位的变化第90-91页
     ·污泥特性的变化第91-93页
   ·水解/好氧反应器体积比的影响第93-101页
     ·COD 的去除第93-94页
     ·色度的去除第94-95页
     ·VFA 的变化第95-96页
     ·碱度、VFA/碱度和pH 值的变化第96-97页
     ·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变化第97-98页
     ·Zeta 电位的变化第98-99页
     ·污泥特性的变化第99-101页
   ·初始染料浓度的影响第101-105页
     ·COD 的去除第101-102页
     ·色度的去除第102-103页
     ·VFA 的变化第103-104页
     ·碱度的变化第104-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生物膜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2,4-DCP第107-127页
   ·生物膜SEM 图第107-108页
   ·循环流量的影响第108-115页
     ·COD 的去除第108-109页
     ·2,4-DCP 的降解第109-111页
     ·葡萄糖的消耗第111-112页
     ·VFA 的变化第112-113页
     ·碱度的变化第113-114页
     ·VFA/碱度的变化第114-115页
   ·曝气流量的影响第115-119页
     ·DO 的变化第115-116页
     ·COD 的去除第116-117页
     ·2,4-DCP 的降解第117-118页
     ·VFA 的变化第118-119页
   ·不同处理工艺的比较第119-125页
     ·2,4-DCP 的降解第119-121页
     ·COD 的去除第121页
     ·VFA 的变化第121-122页
     ·pH 的变化第122-123页
     ·碱度的变化第123-124页
     ·VFA/碱度的变化第124-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活性污泥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2,4-DCP第127-147页
   ·循环流量的影响第127-137页
     ·COD 的去除第127-128页
     ·2,4-DCP 的降解第128-130页
     ·VFA 的变化第130-131页
     ·VFA/碱度和pH 值的变化第131-132页
     ·胞外多糖的变化第132-133页
     ·胞外蛋白质的变化第133-134页
     ·胞外蛋白/胞外多糖的变化第134-135页
     ·Zeta 电位的变化第135-136页
     ·污泥特性的变化第136-137页
   ·水解/好氧反应器体积比的影响第137-146页
     ·COD 的去除第138-139页
     ·2,4-DCP 的降解第139-140页
     ·VFA 的变化第140-141页
     ·碱度、VFA/碱度和pH 值的变化第141-142页
     ·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变化第142-143页
     ·Zeta 电位的变化第143-144页
     ·污泥特性的变化第144-146页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7-150页
   ·结论第147-149页
   ·展望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7-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下一篇:陶然小说中“南来身份”与“香港身份”的双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