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覆被变化的水文过程与生态功能响应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20页
     ·全球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5-16页
     ·生态水文学的提出、发展及生态水文模型第16-19页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特征第19-20页
   ·高寒草甸草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意义、现状与进展第20页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课题来源第20-24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3页
     ·课题来源第23-24页
第二章 研究区的自然特征第24-36页
   ·黄河源头及其流域范围第24页
   ·黄河源气候特征第24-28页
     ·温度第24-27页
     ·降水第27-28页
     ·光能第28页
   ·地貌及土壤特征第28-29页
   ·水资源特征第29-32页
     ·水资源分布规律及利用现状第31-32页
     ·水质状况第32页
   ·植被特征第32-33页
   ·土地利用状况第33-34页
   ·社会经济状况特征第34-36页
第三章 高寒草甸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力特性及入渗过程的影响第36-51页
   ·土壤水力参数确定第36-40页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36-37页
     ·土壤导水率第37-40页
   ·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第40-50页
     ·基本理论第40-41页
     ·入渗过程试验方法、仪器及试验样地第41-43页
     ·双环入渗试验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入渗过程第43-47页
     ·模拟降雨试验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研究第47-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植被──冻土耦合的水热响应第51-67页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第51-57页
     ·实验样点设置与土壤水分测定第51-52页
     ·海拔高度与土壤水分关系第52-57页
   ·季节冻土下高寒草甸土壤温度及水分变化及耦合分析第57-65页
     ·观测场位置、概况及试验仪器第58-59页
     ·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变化对降水截留以及产流、产沙的影响第67-76页
   ·高寒草甸截留过程研究第67-72页
     ·实验草甸概况第67-68页
     ·试验仪器及方法第68-69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9-72页
   ·高寒草甸的产流产沙研究第72-75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72页
     ·径流场概况及试验仪器第72-73页
     ·产流产沙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3-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植被退化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的影响第76-86页
   ·研究方法第76-77页
     ·野外调查与取样第76页
     ·土壤特性测定第76-77页
   ·土壤环境变化第77-85页
     ·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第77-81页
     ·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第81-85页
   ·结论第85-86页
第七章 植被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第86-96页
   ·研究方法第86-87页
     ·野外调查与取样第86-87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87页
   ·植被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第87-92页
     ·不同退化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第87-89页
     ·不同退化度高寒草甸生物量变化第89-92页
   ·草地退化以及“黑土滩”型退化成因及生态过程第92-95页
     ·“黑土滩”的概念与定义第92-93页
     ·“黑土滩”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第93-94页
     ·“黑土滩”退化成因第94-95页
   ·结论第95-96页
第八章 高寒草甸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建设第96-107页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第96页
   ·生态恢复概述第96-107页
     ·生态恢复的概念第97页
     ·生态恢复理论第97-98页
     ·生态恢复基本原则第98页
     ·生态恢复基本对策第98-99页
     ·生态恢复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特点第99-101页
     ·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途径第101-102页
     ·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具体技术措施及其效果第102-107页
第九章 黄河源高寒地区生态水文功能的VIC模型实现第107-117页
   ·VIC模型概述第107-111页
     ·VIC模型基本原理第107-111页
   ·高寒地区生态、水文功能的VIC模型实现第111-116页
     ·研究区域第111-112页
     ·VIC模型数据第112-113页
     ·水文参数率第113页
     ·模拟结果分析第113-116页
   ·小结第116-117页
第十章 结论及展望第117-121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17-120页
   ·研究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4页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材练习的分析
下一篇:日本学生可能补语习得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