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图表索引 | 第8-16页 |
1 前言 | 第16-2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顺层滑坡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滑坡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滑坡演化机制 | 第20-21页 |
·稳定性研究 | 第21-23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工程地质环境 | 第27-45页 |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 | 第28-34页 |
·地层岩性 | 第28页 |
·地质构造 | 第28-32页 |
·地形地貌 | 第32页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32-34页 |
·滑坡区工程地质环境 | 第34-45页 |
·地层岩性 | 第34-37页 |
·地质构造及岩体结构 | 第37-43页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4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4页 |
·水文、气候及植被条件 | 第44-45页 |
3 滑坡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45-52页 |
·形成条件 | 第45-50页 |
·地层岩性 | 第45-46页 |
·地质构造 | 第46页 |
·岩体结构 | 第46-47页 |
·地形地貌 | 第47-50页 |
·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河流冲刷 | 第50页 |
·地震 | 第50-51页 |
·降雨 | 第51页 |
·人类活动 | 第51-52页 |
4 滑坡特征 | 第52-75页 |
·滑坡基本特征 | 第52-54页 |
·滑坡微地貌特征 | 第54-61页 |
·后壁 | 第54-55页 |
·前缘及剪出口 | 第55-56页 |
·侧壁 | 第56页 |
·平台与陡坎 | 第56-57页 |
·冲沟 | 第57-59页 |
·裂缝 | 第59-61页 |
·其它微地貌特征 | 第61页 |
·滑体物质 | 第61-62页 |
·滑坡体结构 | 第62-70页 |
·平面分区特征 | 第62-65页 |
·剖面分层特征 | 第65-70页 |
·滑带特征 | 第70-75页 |
·滑带的形态特征 | 第70-71页 |
·滑带的宏观结构特征 | 第71-73页 |
·滑带的微观结构特征 | 第73-75页 |
5 滑坡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 | 第75-90页 |
·滑坡的形成机理 | 第75-81页 |
·力学分析 | 第75-78页 |
·物理模型试验 | 第78-79页 |
·数值模拟 | 第79-81页 |
·区域工程地质环境演化 | 第81-83页 |
·斜坡变形 | 第83-86页 |
·卸荷回弹 | 第83页 |
·斜坡岩体的蠕变 | 第83-86页 |
·滑坡的产生 | 第86-87页 |
·贯通性滑面的形成 | 第86-87页 |
·滑坡整体滑动 | 第87页 |
·滑坡的后期演化 | 第87-90页 |
·东西两侧的分解 | 第88页 |
·滑坡前部的滑动 | 第88-89页 |
·滑坡前部I区的再次解体 | 第89-90页 |
6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90-97页 |
·滑带土物质成分 | 第90-93页 |
·滑带土的化学成分 | 第90页 |
·滑带土的矿物成分 | 第90-91页 |
·滑带土的粒度成分 | 第91-93页 |
·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93-97页 |
·滑带土的物理性质 | 第93-94页 |
·滑带土的力学性质 | 第94-97页 |
7 滑坡稳定性 | 第97-109页 |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 第97-99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97-98页 |
·坡体物质和坡体结构 | 第98页 |
·滑带特征 | 第98-99页 |
·滑坡位移监测分析 | 第99-105页 |
·滑坡稳定性验算 | 第105-109页 |
·计算方案 | 第105-107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7-109页 |
8 滑坡演化趋势 | 第109-126页 |
·滑坡演化趋势定性分析 | 第109-111页 |
·I区 | 第109-110页 |
·II区 | 第110页 |
·III区 | 第110-111页 |
·泄流雾雨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 | 第111-120页 |
·雾化雨的作用范围 | 第111-113页 |
·积石峡水电站泄洪方案 | 第113页 |
·积石峡水电站泄流雾化雨作用范围预测 | 第113-117页 |
·雾雨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 | 第117-119页 |
·滑坡稳定性的雾雨敏感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地震影响下的滑坡稳定性 | 第120-123页 |
·地震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 | 第120-121页 |
·滑坡稳定性的地震敏感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影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 | 第123-126页 |
·水雾与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 | 第123页 |
·内外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 | 第123-126页 |
9 结语 | 第126-129页 |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主要成果 | 第127-128页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