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s | 第15-19页 |
导言 | 第19-2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9-21页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1-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刑罚轻缓化概述 | 第23-34页 |
第一节、刑罚轻缓化的含义 | 第23-26页 |
一、刑罚轻缓化概念的不同学说 | 第23-24页 |
二、本文的观点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刑罚轻缓化的价值 | 第26-29页 |
一、刑罚轻缓化有利于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 第26-27页 |
二、刑罚轻缓化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 | 第27-28页 |
三、刑罚轻缓化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和提升刑罚效益 | 第28-29页 |
四、刑罚轻缓化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会化 | 第29页 |
第三节 刑罚轻缓化的形态 | 第29-32页 |
一、传统的分类 | 第29-30页 |
二、本文的观点 | 第30-32页 |
第四节、刑罚轻缓化的规律 | 第32-34页 |
一、刑罚由严酷走向缓和 | 第32页 |
二、刑罚的作用对象由注重肉体转向注重灵魂 | 第32-33页 |
三、刑罚由注重剥夺或限制犯罪人权益和防卫社会转向注重人权保障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沿革 | 第34-52页 |
第一节、启蒙思想家和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 第34-41页 |
一、自然法思想 | 第35-36页 |
二、罪刑法定主义 | 第36-37页 |
三、罪刑相称原则 | 第37-38页 |
四、刑罚人道主义 | 第38-40页 |
五、客观主义刑罚观 | 第40-41页 |
第二节、刑事近代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 第41-46页 |
一、特殊预防的目的刑论 | 第42-44页 |
二、教育刑论 | 第44-46页 |
第三节、二战后刑罚轻缓化思潮 | 第46-52页 |
一、新社会防卫论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 第46-50页 |
二、人权防卫论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刑罚轻缓化的理论基础 | 第52-81页 |
第一节、刑罚的人道性 | 第52-65页 |
一、刑罚人道性的含义 | 第52-57页 |
二、刑罚人道性的内容 | 第57-65页 |
第二节、刑罚的谦抑性 | 第65-75页 |
一、刑罚谦抑性的含义 | 第65-68页 |
二、刑罚谦抑性的内容 | 第68-75页 |
第三节、刑罚的有限性 | 第75-81页 |
一、刑罚功能的有限性 | 第75-78页 |
二、刑罚的副作用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刑罚轻缓化的现实基础 | 第81-105页 |
第一节、市场经济制度是刑罚轻缓化的经济基础 | 第81-90页 |
一、经济基础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刑罚 | 第81-83页 |
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刑罚的轻缓化 | 第83-90页 |
第二节、二元社会结构是刑罚轻缓化的社会结构基础 | 第90-97页 |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 | 第91-93页 |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立推动刑罚的轻缓化 | 第93-97页 |
第三节、先进文化是刑罚轻缓化的社会文化基础 | 第97-105页 |
一、刑罚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第98页 |
二、刑罚轻缓化的社会文化分析 | 第98-105页 |
第五章 当今世界刑罚轻缓化的发展趋势 | 第105-137页 |
第一节、死刑的没落 | 第105-117页 |
一、死刑废除论的兴起 | 第105-110页 |
二、世界范围内的限制和废除死刑运动 | 第110-117页 |
第二节、自由刑的变化以及行刑社会化的兴起 | 第117-127页 |
一、自由刑的演进 | 第118-122页 |
二、自由刑执行方式的变化—行刑社会化 | 第122-127页 |
第三节、非监禁刑的兴盛 | 第127-137页 |
一、非监禁刑兴起的历史进程 | 第127-130页 |
二、世界各国关于非监禁刑的立法以及司法适用 | 第130-137页 |
第六章 刑罚轻缓化在我国的可行性 | 第137-168页 |
第一节、我国现行刑罚制度分析 | 第137-151页 |
一、我国刑罚规定及其适用的现状 | 第137-146页 |
二、重刑刑罚制度原因分析 | 第146-149页 |
三、重刑刑罚制度的弊端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我国刑罚轻缓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1-162页 |
一、刑罚轻缓化否定论 | 第151-152页 |
二、刑罚轻缓化肯定论 | 第152-154页 |
三、本文的观点 | 第154-162页 |
第三节、我国刑罚轻缓化的限度 | 第162-168页 |
一、社会平均价值观念和国情等因素的限制 | 第162-165页 |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限制 | 第165-168页 |
第七章 我国刑罚轻缓化的改革之路 | 第168-187页 |
第一节、观念变革 | 第168-169页 |
一、反对酷刑和树立人道主义观念 | 第168-169页 |
二、正确认识犯罪的本质以及破除刑罚万能和重刑主义倾向 | 第169页 |
第二节、制度创新 | 第169-187页 |
一、消减死刑 | 第169-171页 |
二、完善自由刑 | 第171-174页 |
三、扩大财产刑和资格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 | 第174-178页 |
四、增设社区服务刑 | 第178-180页 |
五、行刑制度改革—行刑社会化 | 第180-185页 |
六、引进恢复性司法制度 | 第185-187页 |
结束语 | 第187-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1页 |
致谢 | 第201-2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4-2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 | 第205-20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