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 第8-9页 |
| ·北方平原水资源问题 | 第9-13页 |
| ·北方平原水利建设发展历史 | 第9-11页 |
| ·北方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 ·北方平原水资源发展前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13页 |
| ·地下水库理论 | 第13-14页 |
| ·种植结构调整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 ·自然地理情况 | 第16-18页 |
| ·位置与地形 | 第16-17页 |
| ·气候 | 第17页 |
| ·河流水系 | 第17-18页 |
| ·地下水开发利用分区 | 第18页 |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7页 |
| ·区域地址条件 | 第20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 | 第20页 |
|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 | 第20-21页 |
| ·变质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 | 第21页 |
| ·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 第21-22页 |
| ·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 第22页 |
|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22页 |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 第22-24页 |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埋深分布及年内变化 | 第22-23页 |
|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年际变化 | 第23-24页 |
| ·平原区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 | 第24页 |
| ·研究区单元划分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区域水资源量分析 | 第27-40页 |
| ·降雨量资料 | 第27-29页 |
| ·站点选择 | 第27页 |
| ·资料收集 | 第27-28页 |
| ·资料系列 | 第28页 |
| ·资料的插补延长 | 第28-29页 |
| ·水汽来源与天气系统 | 第29页 |
| ·系列代表性分析 | 第29-35页 |
| ·丰枯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 ·参数比较分析 | 第32页 |
| ·模比差积曲线分析 | 第32-33页 |
| ·区域间丰枯变化一致性分析 | 第33-35页 |
| ·统计参数的分析确定 | 第35-36页 |
| ·分区年降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平原井控区降水与土壤水库、地下水库的联合调度 | 第40-52页 |
| ·土壤水库理论 | 第40-42页 |
| ·土壤水库的基本概念 | 第40-41页 |
| ·土壤水库的功能 | 第41-42页 |
| ·地下水库理论 | 第42-45页 |
| ·地下水库的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 ·地下水库基本分类的探讨 | 第43-44页 |
| ·地下水库的建库条件及储水要求 | 第44-45页 |
| ·地下水库设计理论 | 第45页 |
| ·三水转化 | 第45-47页 |
| ·地表水 | 第46-47页 |
| ·地下水 | 第47页 |
| ·土壤水 | 第47页 |
| ·三水联合调控 | 第47-50页 |
| ·三水联合调控模型 | 第47-48页 |
| ·土壤水库调控 | 第48-50页 |
| ·地下水库调控 | 第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区域内调整种植结构 | 第52-64页 |
| ·种植结构研究现状 | 第52-53页 |
| ·建立模型相关参数 | 第53-56页 |
| ·水资源系统的结构特性及网络图 | 第53-54页 |
| ·水资源系统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54-56页 |
| ·水资源系统控制运用规程 | 第56-59页 |
| ·灌溉制度 | 第56-57页 |
| ·配水制度 | 第57页 |
| ·抽取地下水规程 | 第57-58页 |
| ·确定决策变量 | 第58页 |
| ·输入资料的分析 | 第58-59页 |
| ·计算机辅助模拟 | 第59-63页 |
| ·基本资料 | 第60-62页 |
| ·模拟运行 | 第62页 |
| ·模拟运行的输出 | 第62-63页 |
| ·结果分析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