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3-26页 |
§1.1 立题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2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4-15页 |
§1.3 生物标志化合物响应全球变化的机理 | 第15-17页 |
§1.4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冰雪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气候与环境意义 | 第17-18页 |
·红土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所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 | 第18-19页 |
·黄土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19-20页 |
·泥炭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的气候变迁和生物演替的信息 | 第20-21页 |
·石笋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的古气候、植被变化信息 | 第21-22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现代土壤中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单体碳、氢同位素反映的古气候信息 | 第23页 |
§1.5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前景 | 第23-24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选择理想的研究地点与材料 | 第24页 |
·生物标志物的提取 | 第24页 |
·提取古环境信息 | 第24页 |
·与各类地质记录进行对比 | 第24-25页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第二章:研究区域地理概况及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6-31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 第26-27页 |
§2.2 和尚洞洞顶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7-28页 |
·和尚洞洞顶土壤的采集 | 第27页 |
·土壤样品的处理 | 第27-28页 |
§2.3 和尚洞4号石笋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和尚洞石笋的采集 | 第28页 |
·石笋样品的前处理过程 | 第28-29页 |
§2.4 HS-4石笋的年代测定 | 第29-31页 |
第三章:和尚洞洞顶现代土壤剖面生物标志物变化规律 | 第31-37页 |
§3.1 土壤样品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与石笋样品的对比 | 第31-33页 |
§3.2 正构烷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反映的土壤剖面微生物活动特征 | 第33页 |
§3.3 土壤有机碳值反映的土壤剖面微生物活动对有机物的改造 | 第33-35页 |
§3.4 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比值反映出有机碳源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 | 第35-37页 |
第四章 HS-4石笋中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 第37-52页 |
§4.1 石笋利用酸解法抽提所得到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37-40页 |
·一元正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 | 第37-38页 |
·二元正构饱和脂肪酸 | 第38页 |
·羟基脂肪酸 | 第38-39页 |
·正构烷烃 | 第39-40页 |
§4.2 石笋中脂肪酸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所反映的古环境变化信息 | 第40-52页 |
·CDI值与h/l+h值共同表征长江中游清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 第40-44页 |
·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比值指示全新世8700a以来的寒冷事件 | 第44-49页 |
·环境变化在羟基脂肪酸上的体现 | 第49-52页 |
第五章:长江中游清江流域8700a以来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与其它地区地质记录对比 | 第52-59页 |
§5.1 生物标志化合物所反应出的全新世气候转折期——4400a BP.左右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NCC)的终结 | 第52-55页 |
§5.2 4400a BP.环境恶化事件与8000a BP.寒冷事件发生机制的不同 | 第55-56页 |
§5.3 正构烷烃代用指标的变化与来自海洋沉积物的记录对比反应季风变化趋势 | 第56-59页 |
结论及存在的不足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表:HS-4石笋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代用指标参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