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ALV-J 和REV 的基本概况 | 第13-14页 |
·ALV-J 和REV 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 第14-17页 |
·ALV-J 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 第14-15页 |
·REV 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 第15-17页 |
·ALV-J 和REV 的致病性 | 第17-19页 |
·ALV-J 的致病性 | 第17-18页 |
·REV 的致病性 | 第18-19页 |
·ALV-J 和REV 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19-20页 |
·ALV-J 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19-20页 |
·REV 的免疫抑制作用 | 第20页 |
·ALV-J 和REV 的传播方式 | 第20-21页 |
·ALV-J 的传播方式 | 第20页 |
·REV 的传播方式 | 第20-21页 |
·禽类免疫抑制病与REV、ALV-J 共感染 | 第21-22页 |
·禽类免疫系统和免疫抑制 | 第21页 |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引起的免疫抑制及其机理 | 第21-22页 |
·ALV-J 和REV 的鉴别与诊断 | 第22-25页 |
·ALV-J 的鉴别与诊断 | 第22-23页 |
·REV 的诊断和鉴别 | 第23-24页 |
·ALV-J 和REV 囊膜糖蛋白基因的变异 | 第24-25页 |
·ALV-J 和REV 的预防和控制 | 第25页 |
·REV 和ALV-J 共感染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4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 第2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所用溶液及其配制 | 第27-28页 |
·病料来源 | 第28页 |
·整合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 第28页 |
·病毒的来源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44页 |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 第28-36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8页 |
·病料的病理切片 HE 染色检查和石蜡切片的免疫酶 | 第28-30页 |
·病理切片的制作方法 | 第28-29页 |
·病理切片 HE 染色 | 第29页 |
·石蜡切片的免疫酶染色程序 | 第29-30页 |
·石蜡切片的免疫酶结果判定 | 第30页 |
·病毒的细胞培养与鉴定 | 第30-31页 |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 第30页 |
·病毒分离 | 第30-31页 |
·IFA 检测组织切片 ALV-J 与 REV 的感染 | 第31页 |
·env 基因和 LTR 序列的 PCR 扩增 | 第31-36页 |
·细胞cDNA 的提取 | 第31页 |
·病毒模板的制备 | 第31-32页 |
·引物合成 | 第32页 |
·env 基因的扩增、克隆与测序 | 第32-33页 |
·env 基因 PCR 产物 DNA 电泳 | 第33页 |
·PCR 产物的回收与定量 | 第33-34页 |
·DNA 的连接反应 | 第34页 |
·TG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4-35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5页 |
·重组质粒 DNA 的酶切鉴定 | 第35-36页 |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 | 第36页 |
·序列分析 | 第36页 |
·整合 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 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 第36-44页 |
·前病毒 DNA 的提取 | 第36页 |
·PCR 及产物回收 | 第36-37页 |
·目的条带回收 | 第37页 |
·DNA 与 Peasy-T 载体连接并转化 | 第37页 |
·阳性克隆鉴定 | 第37-39页 |
·Teasy-env 载体与表达载体双酶切 | 第39-41页 |
·慢病毒载体系统图谱 | 第39-40页 |
·双酶切体系 | 第40-41页 |
·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41-42页 |
·包装病毒 | 第42页 |
·293 FT 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Plenti7.3/env 阳性重组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FT 细胞 | 第42-43页 |
·悬浮 IFA | 第43页 |
·假病毒感染 CEF 细胞 | 第43-44页 |
3 结果 | 第44-58页 |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 第44-52页 |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第44页 |
·病毒鉴定结果 | 第44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 第44-45页 |
·飞片的 IFA 结果 | 第45页 |
·IFA 检测组织切片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结果 | 第45-46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46-47页 |
·REV 检测 | 第47页 |
·免疫酶染色结果 | 第47页 |
·2 个 ALV-J 分离株gp85、gp37 基因和3’UTR 序列的分子变异分析 | 第47-49页 |
·gp85 遗传进化树 | 第49-50页 |
·可变区碱基序列 | 第50-52页 |
·整合 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 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 第52-58页 |
·组织中提取前病毒 DNA 的提取 | 第52页 |
·ALV-env 基因的克隆及鉴定结果 | 第52页 |
·PCR 扩增 ALV-env 及酶切鉴定结果 | 第52-53页 |
·Teasy-env 克隆载体双酶切鉴定 | 第53-54页 |
·Plenti7.3/env 表达载体双酶切 | 第54页 |
·ALV-env 的测序结果 | 第54-56页 |
·ALV-env 基因序列 | 第54-55页 |
·ALV-env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5页 |
·Env 抗原性分析 | 第55-56页 |
·报告基因 EmGFP 在293T 细胞的表达 | 第56-57页 |
·IFA 检测结果 | 第57页 |
·悬浮 IFA | 第57页 |
·假型病毒感染 CEF 和滴度的测定 | 第57-58页 |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皖南黄肉种鸡 ALV-J 与 REV 的共感染及其分子变异分析 | 第58-59页 |
·整合 ALV-J 囊膜蛋白的假型 HIV-1 病毒感染性的研究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