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 | 第11-17页 |
·外部因素 | 第11-15页 |
·光照 | 第11-12页 |
·土壤营养 | 第12-13页 |
·水分 | 第13页 |
·全球变化 | 第13-14页 |
·生境的干扰程度 | 第14页 |
·其它因素 | 第14-15页 |
·内部因素 | 第15-17页 |
·外来种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入侵种遗传结构 | 第16页 |
·缺乏天敌控制 | 第16-17页 |
·外来种与土著种间的克生、竞争 | 第17页 |
·紫茎泽兰研究概况 | 第17-26页 |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20页 |
·紫茎泽兰识别特征 | 第17-18页 |
·紫茎泽兰的生长特性 | 第18页 |
·紫茎泽兰的光合特性 | 第18-19页 |
·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 | 第19-20页 |
·紫茎泽兰的危害 | 第20-22页 |
·对农、林和畜牧业的危害 | 第20-21页 |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1-22页 |
·紫茎泽兰的防除 | 第22-25页 |
·紫茎泽兰物理防除 | 第22页 |
·紫茎泽兰的化学防除 | 第22-23页 |
·植被替代法 | 第23页 |
·生物防治 | 第23-24页 |
·综合防治 | 第24-25页 |
·紫茎泽兰的利用 | 第25-26页 |
·植物竞争研究概况 | 第26-33页 |
·植物竞争的概念 | 第26-27页 |
·植物竞争理论 | 第27-29页 |
·植物竞争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添加系列试验 | 第29页 |
·取代系列试验 | 第29-30页 |
·环境因素与植物竞争的关系 | 第30-33页 |
·光照竞争 | 第30-31页 |
·养分竞争 | 第31-32页 |
·水分竞争 | 第32-33页 |
·本项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不同氮和磷营养水平下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苗期的相对竞争力 | 第35-43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材料 | 第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不同营养水平对紫茎泽兰与黑麦草相对产量(RY)的影响 | 第37-38页 |
·氮素 | 第37页 |
·磷素 | 第37-38页 |
·不同营养水平对紫茎泽兰与黑麦草相对竞争强度(RCI)影响 | 第38-40页 |
·氮素 | 第38-39页 |
·磷素 | 第39-40页 |
·不同营养水平对紫茎泽兰表型特征的影响 | 第40-41页 |
·氮素 | 第40-41页 |
·磷素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3章 施肥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苗期相对竞争力的影响 | 第43-52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施肥对紫茎泽兰与黑麦草相对产量(RY)的影响 | 第45-46页 |
·氮肥 | 第45页 |
·磷肥 | 第45-46页 |
·施肥对紫茎泽兰与黑麦草相对竞争强度(RCI)的影响 | 第46页 |
·氮肥 | 第46页 |
·磷肥 | 第46页 |
·施肥对紫茎泽兰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46-50页 |
·氮肥 | 第46-48页 |
·磷肥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4章 施肥和刈割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苗期竞争力及生长表现的影响 | 第52-60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试验设计 | 第53-54页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施肥和刈割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苗期竞争力的影响 | 第54-57页 |
·施肥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竞争的影响 | 第55-56页 |
·刈割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竞争的影响 | 第56-57页 |
·施肥和刈割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表型的影响 | 第57-58页 |
·株高和分枝(分蘖) | 第57页 |
·生物量 | 第57-58页 |
·根/冠比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投稿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