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7页 |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第7-10页 |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会展设计的一种早期探索—西湖博览会运作模式研究 | 第11-21页 |
| ·会展及会展设计的概念与范畴 | 第11-12页 |
| ·近代会展事业与会展设计概观 | 第12-14页 |
| ·设计在西湖博览会组织机构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 第14-16页 |
| ·设计管理在西湖博览会中的初步导入 | 第16-20页 |
| ·目的设定 | 第16-17页 |
| ·经费来源与收入经营 | 第17页 |
| ·展品征集与评研 | 第17-19页 |
| ·场馆设立与会场宣传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中西调和”—西湖博览会场馆设计研究 | 第21-29页 |
| ·会场选址中的因地制宜原则 | 第21-22页 |
| ·新建项目的中西调和原则 | 第22-26页 |
| ·展品陈列类型的多样化原则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系统化—西湖博览会视觉识别设计研究 | 第29-33页 |
| ·会展与视觉识别设计 | 第29页 |
| ·西湖博览会视觉识别设计的系统化尝试 | 第29-31页 |
| ·核心形象的设计 | 第30-31页 |
| ·辅助形象的设计 | 第31页 |
| ·会场导向系统的设计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会展设计与学校课堂的互动—国立艺术院图案教学研究 | 第33-38页 |
| ·国立艺术院及其图案系的成立 | 第33-34页 |
| ·图案系的师生状况 | 第34-36页 |
| ·图案系的教师状况 | 第34-35页 |
| ·图案系生源状况 | 第35-36页 |
| ·西湖博览会的设计实践与国立艺术院图案教学的检验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从“装饰艺术”到“美术建筑”—设计师刘既漂研究 | 第38-46页 |
| ·生平经历 | 第38-40页 |
| ·教育背景 | 第38页 |
| ·工作经历 | 第38-39页 |
| ·社团活动 | 第39页 |
| ·展览会设计经验 | 第39-40页 |
| ·西湖博览会中的工作 | 第40-42页 |
| ·建筑 | 第41-42页 |
| ·其它工作 | 第42页 |
| ·刘既漂设计思想探析 | 第42-45页 |
| ·文化环境 | 第42页 |
| ·当时建筑界的实践 | 第42-43页 |
| ·刘既漂的“美术建筑”思想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附件 | 第48-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