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价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20-31页
    2.1 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20-23页
        2.1.1 地理位置第20-21页
        2.1.2 交通位置第21-22页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22-23页
    2.2 自然地理概况第23-26页
        2.2.1 水文与气象第23-25页
        2.2.2 植被类型、分布特征第25-26页
    2.3 地质灾害类型第26-28页
    2.4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第28-31页
        2.4.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第28-29页
        2.4.2 地质灾害的行政区域分布特征第29页
        2.4.3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第29-31页
第3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第31-36页
    3.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第31页
    3.2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第31-34页
    3.3 地质灾害与地震第34页
    3.4 地质灾害与降水第34-35页
    3.5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第35-36页
第4章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第36-59页
    4.1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第36页
    4.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分区评价第36-38页
        4.2.1 分区的目的第36页
        4.2.2 分区原则第36-38页
    4.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第38-46页
        4.3.1 分区方法第38页
        4.3.2 建立分区体系第38-40页
        4.3.3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4.3.4 数据处理第41-45页
        4.3.5 分区结果及分区评价第45-46页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46-50页
        4.4.1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影响因素的确定第46-47页
        4.4.2 建立评判模型第47-48页
        4.4.3 危险性分区第48-50页
    4.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第50-54页
    4.6 地质灾害耦合模拟分析:以泥石流为例第54-59页
        4.6.1 建立流固耦合模型第54-55页
        4.6.2 参数设置第55-56页
        4.6.3 模拟结果第56-59页
第5章 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体系建设第59-81页
    5.1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第59-60页
        5.1.1 群测群防网络的构成第59页
        5.1.2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第59-60页
        5.1.3 群测群防的工作内容第60页
    5.2 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第60-61页
        5.2.1 专业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第60页
        5.2.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第60-61页
        5.2.3 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第61页
    5.3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评述第61-69页
        5.3.1 重点防治区(Ⅰ)第62-64页
        5.3.2 次重点防治区(Ⅱ)第64-65页
        5.3.3 一般防治区(Ⅲ)第65-69页
    5.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第69-81页
        5.4.1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第69页
        5.4.2 运行环境第69页
        5.4.3 系统框架第69-70页
        5.4.4 数据库结构与内容第70-77页
        5.4.5 系统功能第77-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7-88页
后记和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
下一篇: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