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循环经济概述 | 第9-13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9-11页 |
·资源再利用 | 第9页 |
·保护环境 | 第9页 |
·遵循生态学规律 | 第9页 |
·鼓励经济增长 | 第9-10页 |
·建立物质闭环流动型物质运动 | 第10-11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1-12页 |
·减量化原则 | 第11页 |
·再使用原则 | 第11页 |
·再循环原则 | 第11-12页 |
·坚持“虚实软硬结合,目标分步实现”的原则 | 第12页 |
·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12-13页 |
·新的系统观 | 第12页 |
·新的经济观 | 第12-13页 |
·新的价值观 | 第13页 |
·新的生产观 | 第13页 |
·新的消费观 | 第13页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 第13-14页 |
·增长的极限理论 | 第14页 |
·生态控制论 | 第14-15页 |
·三种生产理论 | 第15页 |
·生态市场经济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和谐本质 | 第16-20页 |
·在物质关系上的和谐 | 第16-17页 |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 | 第17-18页 |
·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和谐 | 第18-19页 |
·循环经济的社会和谐功能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 第20页 |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 第20-21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 第21页 |
第五章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循环经济规划研究 | 第21-35页 |
·区域自然概况 | 第21-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地质地貌 | 第21-22页 |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水资源 | 第22页 |
·矿产资源 | 第22页 |
·旅游资源 | 第22-23页 |
·其他资源 | 第23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人口 | 第23页 |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 第23页 |
·教科文卫状况 | 第23-24页 |
·城镇建设状况 | 第24页 |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循环经济规划的时空布局及产业结构 | 第24-26页 |
·岸线与港区规划 | 第24页 |
·工业园区规划 | 第24-25页 |
·城市区 | 第25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页 |
·产业结构 | 第25-26页 |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循环经济模式及发展战略 | 第26-35页 |
·产业内部循环 | 第26-30页 |
·生态工业园循环 | 第30-31页 |
·区域循环 | 第31-35页 |
第六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 第35页 |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 第35页 |
·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35-36页 |
·利用经济机制,驱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36页 |
·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 第36页 |
·加大示范工程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36页 |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 第36-37页 |
·提高意识,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