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逸”的涵义演变及审美内涵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逸”的涵义演变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逸”的内在规定性 | 第13-20页 |
一 气与韵的和谐统一 | 第14-16页 |
二 天人合一的完美体现 | 第16-20页 |
第三节 “逸”的审美内涵涉及的关系范畴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逸”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 第22-28页 |
第一节 “逸”进入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范畴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逸”在魏晋的兴起 | 第23-26页 |
第三节 “逸”的成熟与鼎盛 | 第26页 |
第四节 “逸”作为生活方式的衰微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逸”作为审美范畴 | 第28-40页 |
第一节 “逸”作为审美范畴的兴起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逸”作为审美范畴的深化发展 | 第30-35页 |
第三节 “逸”的审美范畴的衰微 | 第35-40页 |
一 时代变化对“逸品”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绘画的科学化对“逸品”的颠覆 | 第36-37页 |
三 题材与主题变革对“逸品”的影响 | 第37-38页 |
四 商品经济对“逸品”的冲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逸”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表现 | 第40-54页 |
第一节 “梦绕山川身不行”——“逸”在画中 | 第40-43页 |
第二节 “长歌深入武陵溪”——“逸”在诗中 | 第43-44页 |
第三节 “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逸”在书法中 | 第44-46页 |
第四节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逸”在服饰中 | 第46-52页 |
一 “曹衣出水” | 第47-49页 |
二 “吴带当风” | 第49-52页 |
第五节 “不出人境外,萧条江海心”——“逸”在士人园林中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逸”的艺术表现形态 | 第54-65页 |
第一节 “雄逸” | 第54-58页 |
第二节 “飘逸”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清逸” | 第60-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