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控制股东的法律界定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的含义 | 第14-17页 |
一、控制股东的形成 | 第14页 |
二、控制股东的认定标准 | 第14-17页 |
三、小结 | 第17页 |
第二节 控制股东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7-19页 |
一、控制股东与控股股东、多数股东、大股东 | 第17-18页 |
二、母公司与控制公司、控股公司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产生与确立 | 第19-34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内涵 | 第19-23页 |
一、诚信义务的一般理论 | 第19-20页 |
二、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含义 | 第20-21页 |
三、控制股东诚信义务与董事诚信义务的比较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确立与发展 | 第23-29页 |
一、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产生渊源 | 第23-24页 |
二、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确立的制度价值 | 第24-26页 |
三、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在各国或地区的确立与发展 | 第26-29页 |
第三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确立的理论基础 | 第29-34页 |
一、英美法系的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二、大陆法系的相关理论 | 第31-32页 |
三、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对象与内容 | 第34-39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对象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内容 | 第35-39页 |
一、注意义务 | 第35-37页 |
二、忠实义务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判断标准与表现 | 第39-53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判断标准 | 第39-42页 |
一、“商业判断规则”标准 | 第40页 |
二、“实质公平”标准 | 第40-41页 |
三、“合法程序”标准 | 第41页 |
四、“利益损害”标准 | 第41-42页 |
五、小结 | 第42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份公司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主要表现 | 第42-48页 |
一、虚假出资 | 第43-44页 |
二、侵吞公司财产 | 第44-45页 |
三、不正当关联交易 | 第45页 |
四、篡夺公司机会 | 第45-46页 |
五、恶意出让控制权 | 第46-47页 |
六、排挤与欺诈行为 | 第47页 |
七、关于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和虚假称述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我国股份公司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原因与危害 | 第48-53页 |
一、我国股份公司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原因探析 | 第48-52页 |
二、我国股份公司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危害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股份公司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制度的法律思考 | 第53-69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法确立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合理性 | 第53-54页 |
一、我国公司法确立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必要性 | 第53-54页 |
二、我国公司法确立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适度性 | 第54页 |
第二节 保证我国股份公司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实现的法律构想 | 第54-69页 |
一、在公司法中确立控制股东诚信义务条款 | 第54-55页 |
二、优化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 | 第55-56页 |
三、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 | 第56-58页 |
四、完善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民事责任机制 | 第58-63页 |
五、完善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诉讼救济机制 | 第63-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