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6页 |
| ·写作缘由和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课题意义和文献收集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 ·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 上篇 数字时代下建筑动态性的概念界定和形成背景分析 | 第16-51页 |
| 第1章 建筑动态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6页 |
| ·“动态”与“静态”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建筑动态性”的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 ·从“运动”到“动态”的转变 | 第17-18页 |
| ·“动态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 第18-21页 |
| ·“建筑动态性”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建筑动态性”的主要特征 | 第21-26页 |
| ·空间特征 | 第21-22页 |
| ·形态特征 | 第22-24页 |
| ·功能特征 | 第24-26页 |
| 第2章 数字时代之前建筑动态性的发展历程 | 第26-34页 |
| ·工业革命之前对建筑动态性探索的局部闪现 | 第26-27页 |
| ·工业革命对建筑师探索动态性的启蒙 | 第27-32页 |
| ·工业革命对速度感的召唤 | 第27-30页 |
| ·对运动的比喻性表现 | 第30-31页 |
| ·物理运动的建筑倾向 | 第31-32页 |
| ·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动态性的探索 | 第32-33页 |
| ·现代主义之后建筑动态性的倾向 | 第33-34页 |
| 第3章 数字时代下建筑动态性发展的新特征 | 第34-51页 |
| ·数字技术的支持对建筑动态性发展的影响 | 第34-37页 |
| ·数字时代人们对于建筑价值取向的转变 | 第37-47页 |
| ·折叠 | 第38-40页 |
| ·变形 | 第40-41页 |
| ·平滑混合和柔性形态 | 第41-42页 |
| ·软建筑 | 第42-44页 |
| ·新的建筑场地观——地景 | 第44-47页 |
| ·数字时代人们对于自身需求认识的转变 | 第47-51页 |
| ·形态带来新的空间体验 | 第47-48页 |
| ·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设计需求 | 第48-51页 |
| 下篇 数字时代下建筑动态性的设计方法及实现方法研究 | 第51-86页 |
| 第4章 数字时代下建筑动态性的设计方法解析 | 第51-73页 |
| ·概念构思方法 | 第51-58页 |
| ·图解(Diagram) | 第52-55页 |
| ·设计模型(Design Model) | 第55-58页 |
| ·设计策略及方法 | 第58-64页 |
| ·空间流动 | 第59页 |
| ·功能交织 | 第59-60页 |
| ·材质并置 | 第60-61页 |
| ·互动体验 | 第61页 |
| ·地景渗透 | 第61-62页 |
| ·体量张力 | 第62-63页 |
| ·转化文脉 | 第63-64页 |
| ·设计表达手段 | 第64-73页 |
| ·传统的建筑表达手段 | 第65-67页 |
| ·虚拟现实技术——一种全新的建筑表达手段 | 第67-70页 |
| ·两种表达手段的比较 | 第70-73页 |
| 第5章 数字时代下建筑动态性设计的实例研究 | 第73-84页 |
| ·NOX事务所和水展览馆 | 第73-77页 |
| ·外国事务所(FOA) | 第77-81页 |
| ·联合事务所(UN Studio)和奔驰博物馆 | 第81-8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总结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中文资料 | 第86-87页 |
| 外文资料 | 第87-89页 |
| 图片索引 | 第89-91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