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早拆模板体系与拆模时间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概述 | 第11-14页 |
| ·混凝土强度 | 第12-13页 |
| ·模板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早拆模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混凝土早期受力后对后期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现浇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控制研究 | 第16-19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混凝土早期强度的确定 | 第20-34页 |
| ·混凝土成熟度的原理和发展 | 第20-24页 |
| ·成熟度原理和表达式的提出和发展 | 第20-23页 |
| ·混凝土成熟度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混凝土新成熟度 | 第24-30页 |
| ·新成熟度公式的建立 | 第24页 |
| ·温度影响系数的确定 | 第24-27页 |
| ·利用新成熟度推算混凝土强度 | 第27-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混凝土拆模时间的确定 | 第30-34页 |
| ·概述 | 第30-31页 |
| ·混凝土拆模时间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工程实例 | 第32-34页 |
| 第3章 现浇楼板早拆模施工技术 | 第34-51页 |
| ·基本原理 | 第34页 |
| ·早拆模方法的种类 | 第34-37页 |
| ·保留板带法 | 第34-35页 |
| ·可调试保留板带法 | 第35-36页 |
| ·定型早拆模支撑体系 | 第36-37页 |
| ·早拆模板的设计 | 第37-41页 |
| ·早拆模板体系的规划布置 | 第37-38页 |
| ·早拆模板体系的设计计算 | 第38页 |
| ·拆模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后拆支柱配置层数的计算 | 第39页 |
| ·支柱承载力计算 | 第39页 |
| ·后拆支柱上下端处的混凝土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39-40页 |
| ·施工及其注意事项 | 第40-41页 |
| ·钢木(竹)组合早拆模板体系 | 第41-51页 |
| ·钢木(竹)组合早拆模板体系的特点 | 第41-42页 |
| ·模板的组成 | 第42-45页 |
| ·模板组合 | 第45-47页 |
| ·施工工艺 | 第47-48页 |
| ·模板、支撑的周转、循环及配套 | 第48-49页 |
| ·施工注意事项 | 第49-50页 |
| ·质量标准 | 第50-51页 |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51-63页 |
|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51-54页 |
| ·混凝土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63页 |
| ·概述 | 第54-55页 |
| ·混凝土SOLID65单元 | 第55-63页 |
| 第5章 影响早拆模因素的有限元分析 | 第63-76页 |
| ·概述 | 第63-66页 |
| ·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 第63-64页 |
| ·早拆模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 第64-66页 |
| ·模拟试验模型 | 第66-67页 |
| ·后拆支柱的间距对板顶拉应力的影响 | 第67-71页 |
| ·计算结果 | 第67-70页 |
|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支柱刚度对板顶拉应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 ·计算结果 | 第71-72页 |
| ·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72-73页 |
| ·混凝土板厚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 ·计算结果 | 第73-74页 |
| ·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74-76页 |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6-79页 |
| ·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 ·混凝土拆模时间的确定 | 第76页 |
| ·早拆模体系的研究 | 第76页 |
| ·裂缝的防治措施 | 第76-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