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1页 |
表格清单 | 第11-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会保障概述 | 第16-23页 |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6页 |
·社会保障的内涵和特点 | 第16-17页 |
·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西方国家比较有影响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17-18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 | 第18页 |
·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的比较 | 第18-20页 |
·社会保障体系 | 第20-23页 |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 第20页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架构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农民工涵义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 第23-29页 |
·农民工的涵义 | 第23页 |
·农民工的特征分析 | 第23-29页 |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农民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状况 | 第31-32页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紧迫性分析 | 第32-33页 |
·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 | 第32页 |
·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需要社会保障 | 第32页 |
·农民工面临的风险急需社会保障 | 第32-33页 |
·“三农”问题的解决无法回避农民工的社保问题 | 第33页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实性分析 | 第33-35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渐受关注和重视 | 第33-34页 |
·地方政府的实践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 第34页 |
·“劳动合同”的推行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 第34页 |
·“金保工程”的运行为农民工社会保障提供了操作平台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论探讨及政策综述 | 第35-49页 |
·学术界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关注的重点及分歧 | 第35-38页 |
·关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时机和主体问题 | 第35页 |
·关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 第35-36页 |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框架 | 第36页 |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 第36-38页 |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歧点的澄清 | 第38-42页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刻不容缓 | 第38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主体应是国家 | 第38-39页 |
·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切实可行 | 第39-40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费用应多元化筹集 | 第40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也可社会化运作 | 第40-41页 |
·避免单一性地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 第41-42页 |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 第42-4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 第42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42-43页 |
·和谐社会理论 | 第43-44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行政策综述 | 第44-49页 |
·中央政策法规 | 第44-45页 |
·地方政策规定 | 第45-49页 |
第五章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9-56页 |
·法律层面 | 第49页 |
·制度层面 | 第49-50页 |
·户籍制度的歧视 | 第49页 |
·土地制度的缺陷 | 第49-50页 |
·既得利益制度化的障碍 | 第50页 |
·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 第50页 |
·经济层面 | 第50-51页 |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 第50-51页 |
·经济扭曲增长的隐患 | 第51页 |
·农民工自身层面 | 第51-52页 |
·农民工较低的工资收入导致参保能力有限 | 第51页 |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谈判地位较低 | 第51-52页 |
·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高加大了社会保障设计的难度 | 第52页 |
·认识层面 | 第52-53页 |
·农民工方面 | 第52-53页 |
·用人单位方面 | 第53页 |
·地方政府方面 | 第53页 |
·费用层面 | 第53-55页 |
·社会保障费用不能足额稳定征收 | 第53页 |
·社会保障费用分摊的规避 | 第53-54页 |
·社会保障费用存在隐性的转嫁 | 第54页 |
·混账运行的风险 | 第54-55页 |
·社会层面 | 第55-56页 |
·人口老龄化的威胁 | 第55页 |
·传统家庭保障的影响 | 第55页 |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未完全到位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设想 | 第56-67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定位和政策定位 | 第56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定位 | 第56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定位 | 第56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总原则 | 第56-59页 |
·立足当前,着重长远,预留接轨 | 第57页 |
·方案设计的理想结果是实现帕累托次优 | 第57页 |
·不要过度强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 | 第57页 |
·努力改革阻碍农民工社会保障施行的制度环境 | 第57-58页 |
·分类指导、分项实行、稳步强制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 | 第58-59页 |
·简便易行 | 第59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方案的设计 | 第59-64页 |
·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案设计 | 第59-63页 |
·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农民工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扶 | 第64页 |
·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64-67页 |
·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方案与现有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比较 | 第64-66页 |
·制度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第66页 |
·执行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7-70页 |
·本文的创新点之处 | 第67页 |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67页 |
·建议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