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中英文摘要第1-13页
导言第13-16页
第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第16-41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第16-18页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关系第18-29页
  (一)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第19-22页
  (二) 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2-24页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法治提出的新要求第24-29页
 三、纠纷与纠纷解决机制第29-31页
 四、构建和谐社会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要求第31-32页
 五、当前我国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主要因素第32-35页
  (一) 经济因素第33页
  (二) 社会因素第33-34页
  (三) 纠纷因素第34页
  (四) 机制因素第34-35页
 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第35-41页
第二章 行政纠纷的法学考察第41-59页
 一、行政纠纷的界定第41-42页
 二、行政纠纷的根源第42-53页
  (一) 经济根源第42-44页
  (二) 社会根源第44-46页
  (三) 文化根源第46-48页
  (四) 法律根源第48-53页
 三、行政纠纷与其他纠纷的联系和区别第53-56页
  (一) 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第53-55页
  (二) 行政纠纷与经济纠纷第55页
  (三) 行政纠纷与刑事案件第55-56页
 四、行政纠纷的分类第56-59页
  (一) 根据纠纷主体的划分第57页
  (二) 根据行政管理领域的划分第57-58页
  (三) 根据行政行为种类的划分第58页
  (四) 根据行政纠纷可诉性的划分第58-59页
第三章 历史视角下的法院行政案件负担第59-81页
 一、我国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案件的基本情况第59-66页
  (一) 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状况第59-64页
  (二) 北京法院受案状况第64-66页
 二、我国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的主要发展第66-68页
 三、全国法院审理的典型行政案件第68-79页
 四、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的未来展望第79-81页
第四章 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81-128页
 一、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交织的现状和成因第81-83页
 二、信访与行政复议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83-85页
 三、信访与行政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85-87页
 四、行政申诉与行政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87-89页
 五、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89-94页
  (一) 选择复议与诉讼的衔接关系第89-90页
  (二) 前置复议与诉讼的关系第90-94页
 六、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94-115页
  (一)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联系和区别第94-97页
  (二)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织的主要类型第97-104页
  (三)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织的审理现状及对策第104-106页
  (四)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交织的处理原则第106-110页
  (五)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第110-115页
 七、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交织与处理第115-128页
  (一)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联系与区别第115-116页
  (二)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交织的表现第116-121页
  (三)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适用存在衔接、竞合等关系第121-123页
  (四)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交织问题的处理第123-128页
第五章 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第128-148页
 一、西方主要国家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第128-135页
  (一) 英国第128-130页
  (二) 美国第130-131页
  (三) 法国第131-132页
  (四) 德国第132-133页
  (五) 日本第133-134页
  (六) 小结第134-135页
 二、我国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演变第135-136页
 三、我国行政纠纷处理机制的主要类别及其异同第136-142页
  (一) 主要类别第136-140页
  (二) 主要异同第140-142页
 四、我国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第142-148页
  (一) 构建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基础第142-145页
  (二) 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45-146页
  (三) 构建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路第146-148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第148-189页
 一、我国行政诉讼面临的主要挑战第148-149页
  (一) 行政诉讼观念第148页
  (二) 行政诉讼制度第148-149页
  (三) 行政诉讼运行第149页
 二、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9-153页
  (一) 关于收案问题第149-150页
  (二) 关于审查标准问题第150-151页
  (三) 关于证据问题第151页
  (四) 关于法律适用问题第151-152页
  (五) 关于裁判方式问题第152-153页
 三、完善行政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第153-159页
  (一) 行政审判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153-156页
  (二) 正确处理行政纠纷诉讼中的几个关系第156-158页
  (三) 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第158页
  (四) 营造良好的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第158-159页
 四、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第159-189页
  (一)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第159-161页
  (二) 行政诉讼管辖第161-162页
  (三) 司法审查标准第162-167页
  (四)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第167-175页
  (五) 行政诉讼程序简化第175-179页
  (六) 行政诉讼调解与协调第179-189页
第七章 土地管理行政纠纷的诉讼解决第189-208页
 一、土地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第189-196页
 二、土地行政案件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第196-199页
  (一) 土地闲置、荒芜的行政不作为案件第196页
  (二) 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案件第196-197页
  (三) 征用集体土地案件第197页
  (四) 占用集体土地案件第197-198页
  (五) 查处土地行政违法行为案件第198-199页
  (六) 土地登记案件第199页
 三、从北京法院审理的土地行政案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9-203页
  (一) 关于受案范围问题第199-200页
  (二) 关于管辖问题第200页
  (三) 关于诉讼当事人问题第200-201页
  (四) 关于法律适用问题第201-202页
  (五) 关于裁判方式问题第202-203页
 四、依法稳妥处理土地行政案件的主要对策和建议第203-208页
第八章 城市规划行政纠纷的诉讼解决第208-229页
 一、规划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第208-210页
  (一) 收案情况第208-210页
  (二) 结案情况第210页
 二、规划行政案件的成因与特点第210-213页
  (一) 规划行政案件的成因第210-212页
  (二) 规划行政案件的特点第212-213页
 三、规划行政案件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第213-228页
  (一) 规划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问题第213-216页
  (二) 规划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第216-221页
  (三) 规划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证据问题第221-223页
  (四) 规划行政诉讼案件的审查标准问题第223-227页
  (五) 规划行政诉讼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第227-228页
 四、依法稳妥处理规划行政案件的主要对策和建议第228-229页
第九章 城镇房屋拆迁行政纠纷的诉讼解决第229-242页
 一、城镇房屋拆迁行政案件的基本情况第229-230页
 二、审理城镇房屋拆迁行政案件发现的问题第230-237页
  (一) 拆迁许可证问题第230-232页
  (二) 拆迁评估问题第232-233页
  (三) 拆迁裁决问题第233-235页
  (四) 拆迁补偿安置问题第235-236页
  (五) 不履行法定职责问题第236-237页
 三、依法稳妥处理城镇房屋拆迁行政案件的主要对策和建议第237-242页
第十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纠纷的诉讼解决第242-269页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案件的主要特点及成因分析第242-245页
  (一) 案件数量增长快,争议焦点集中第243页
  (二) 工伤情形复杂多样,认定结论标准不一第243-244页
  (三) 案件当事人地位恒定第244页
  (四) 行政机关败诉率高,二审改判率高第244页
  (五) 关系弱势群体利益,容易引发申诉、上访事件第244-245页
 二、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涉及的主要问题第245-256页
  (一) 工伤认定的适用范围问题第245-246页
  (二) 工伤认定问题第246-250页
  (三) 作出工伤认定的主体资格问题第250页
  (四) 工伤认定的法律适用问题第250-252页
  (五) 工伤认定的证据问题第252-254页
  (六) 工伤认定在民事与行政诉讼上的冲突问题第254页
  (七) 工伤认定条件的理解问题第254-256页
  (八) 工伤认定司法审查的局限问题第256页
 三、审理养老保险行政案件涉及的主要问题第256-259页
  (一) 基本情况第257-258页
  (二) 主要问题第258-259页
 四、审理劳动监察行政案件涉及的主要问题第259-263页
  (一) 基本情况第260-261页
  (二) 主要问题第261-263页
 五、依法稳妥处理社会保障行政案件的对策和建议第263-26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69-273页

论文共2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消费关系及其法律的适用--以两岸《消法》为中心
下一篇:民事证明责任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