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6-17页 |
| ·背景 | 第6-7页 |
| ·何谓“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 第7-9页 |
|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 第9-15页 |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 第2章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17-19页 |
| ·传统意义上劳动价值理论 | 第17页 |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17-19页 |
|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 | 第19-21页 |
| ·外部不经济性及后果 | 第19-20页 |
| ·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的手段选择 | 第20-21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 ·产权理论 | 第22-24页 |
| 第3章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方法和标准制定 | 第24-37页 |
| ·确定生态补偿收费方法和标准制定路线 | 第24-27页 |
| ·生态补偿收费方法和标准制定的原则 | 第24页 |
| ·生态补偿收费方法和标准制定的程序和内容 | 第24-27页 |
| ·生态补偿收费方案 | 第27-30页 |
| ·确定生态恢复目标和征收对象 | 第27-28页 |
| ·区域生态破坏特征及补偿内容 | 第28-30页 |
|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恢复成本差异 | 第30页 |
| ·收费标准制定的方法选择 | 第30-33页 |
| ·基于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评估的标准制定方法 | 第30-32页 |
| ·基于恢复成本的标准制定方法 | 第32-33页 |
| ·收费方式的选择和收费参数的确定 | 第33-36页 |
| ·收费方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收费参数选择 | 第34-36页 |
| ·收费对象和范围 | 第36-37页 |
| ·收费对象 | 第36页 |
| ·征收范围 | 第36-37页 |
| 第4章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影响分析与资金管理使用 | 第37-47页 |
|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对物价的影响分析 | 第37-43页 |
| ·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 ·模型设计 | 第38-40页 |
| ·模型测算 | 第40-42页 |
| ·测算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生态补偿收费资金的使用 | 第43-45页 |
| ·资金使用原则 | 第43-44页 |
| ·资金使用方向 | 第44-45页 |
| ·资金使用效果 | 第45页 |
| ·生态补偿收费资金的管理 | 第45-47页 |
|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 第45-46页 |
| ·资金管理方式 | 第46-47页 |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47-66页 |
| ·案例一:晋陕蒙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 | 第48-55页 |
| ·区域背景分析 | 第48-49页 |
| ·晋陕蒙地区生态破坏现状 | 第49-51页 |
| ·生态环境恢复目标和收费对象 | 第51-52页 |
| ·生态补偿收费标准 | 第52-53页 |
| ·收费方式选择和收费参数确定 | 第53-54页 |
| ·生态补偿费补偿内容和收费对象 | 第54页 |
| ·机构的设置和资金的管理使用 | 第54-55页 |
| ·案例二:淮南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 | 第55-66页 |
| ·区域背景分析 | 第55-57页 |
| ·淮南市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 第57-60页 |
| ·生态环境恢复目标和收费对象 | 第60-61页 |
| ·生态补偿收费标准确定 | 第61-64页 |
| ·收费方式选择和收费参数 | 第64页 |
| ·生态补偿费补偿内容和收费对象 | 第64-65页 |
| ·机构的设置和资金的管理使用 | 第65-6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页 |
| ·建议 | 第66-67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附件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