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土地利用/覆盖的概念 | 第8页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概述 | 第8-9页 |
·LUCC研究的基本目标 | 第8页 |
·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页 |
·LUCC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LUCC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LUCC国际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国内LUCC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国内LUCC研究展望 | 第11-12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区位和交通条件 | 第14页 |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植被覆盖类型和土壤特征 | 第15页 |
·水文水系 | 第15页 |
·经济社会概况 | 第15-16页 |
·人口数量 | 第15-16页 |
·社会经济 | 第16页 |
·矿业资源开采概况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数据源和数据处理 | 第17-26页 |
·数据源及其特征 | 第17页 |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LUCC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的原理 | 第18-19页 |
·遥感图像处理中常用的地图投影 | 第19-20页 |
·研究区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方法 | 第20页 |
·研究区影像的提取与增强处理 | 第20页 |
·遥感土地利用分类/覆盖分类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 | 第21-26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方法和过程 | 第21-22页 |
·结果校验 | 第22页 |
·研究区(山区)TM遥感影像特征分析 | 第22-26页 |
第四章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分析 | 第26-32页 |
·土地利用系统分类体系的制定 | 第26页 |
·研究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土地利用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迁移概率 | 第27-29页 |
·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位置转换及其数量变化 | 第29-30页 |
·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30页 |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2-38页 |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涵义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 | 第32-33页 |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景观斑块数量和面积特征及其变化 | 第35-37页 |
·斑块形状特征及其变化 | 第37页 |
·景观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第六章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38-46页 |
·研究区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状况变化 | 第38页 |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驱动力因子分析 | 第38-39页 |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指数计算 | 第39页 |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空间分区 | 第39-42页 |
·驱动力空间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 第39-40页 |
·研究区驱动力空间分区结果 | 第40-42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主要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建设 | 第43-44页 |
·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 | 第44页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第44-46页 |
第七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46-49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 第46-49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9-52页 |
·主要结论 | 第49-51页 |
·研究特色 | 第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