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秦声秦态最迷离--“愣娃”精神及“愣娃派”论

Ⅰ.中文摘要第1-4页
Ⅱ.英文摘要第4-8页
Ⅲ.导 言第8-14页
Ⅳ.正 文第14-73页
 一、关中“愣娃”第14-24页
  (一) 愣头愣脑的“愣娃”第14-15页
  (二) “愣娃”的“关中”第15-16页
  (三) “愣娃”的变迁第16-19页
  (四) “愣娃”精神的分流和衍变第19-24页
 二、“愣娃派”的形成第24-43页
  (一) 关中“愣娃”的现代人文特征第24-26页
  (二) 《学衡》——“愣娃”孤守的阵地第26-32页
   1. “我是东方阿诺德”——吴宓的文学主张第26-28页
   2. “金瓯残缺力难挽”——吴宓与《学衡》第28-29页
   3. “好梦难圆留碎影”——吴宓的爱情第29-32页
  (三) 延安文学——处在边缘中的“愣娃”第32-35页
   1. 艰难的靠拢第32-33页
   2. 火热的民间第33-35页
  (四) 从边缘到中心——“愣娃派”的“创业”第35-36页
  (五) “西北大风起”——“愣娃派”的崛起第36-37页
  (六) “五虎闹京华”——当代文坛的“地震”第37-43页
 三、“愣娃派”的美学追求第43-64页
  (一) “地之子”——“我是农民”第43-44页
  (二) “我们创造了一座纪念碑”——从“史诗”到“秘史”第44-46页
   1. 雄浑的“史诗”第44-45页
   2. 翻“鏊子”的“秘史”第45-46页
  (三) “是崖是坎不眨眼”——硬汉“愣娃”第46-49页
   1. 红色“超人”——革命时期的“愣娃”第46-48页
   2. “二杆子”——浮出历史地表的“愣娃”第48-49页
  (四) “苦乐都把秦腔喊”——“愣娃派”与秦腔第49-52页
   1. “添得‘秦腔’四五声”第49-50页
   2. “一片秦声浑不断”第50-52页
  (五) “信天游,不断头”——“愣娃派”与信天游第52-53页
  (六)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愣娃派”的悲剧意识第53-55页
  (七) 秦腔秦韵秦之声——“愣娃派”与关中方言第55-57页
  (八) “愣娃派”对世界文学的吸纳第57-64页
 四、溃散的狼群第64-69页
  (一) 文学的承诺——“让我像白天鹅歌尽而亡”第64-66页
  (二) 无奈的逃遁——“西去的骑手”第66-69页
 结语:走不出的黄土塬——“愣娃派”的瓶颈第69-73页
  (一) 透支的想象——“愣娃派”难以抹去的胎记第69页
  (二) 致命的缺席——黯淡无色的“夏娃”第69-73页
Ⅴ. 注 释第73-75页
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后记:我在美丽的桂林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国公司营销人才本土化研究
下一篇:广东河源市水资源经济学分析与可持续开发道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