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概述 | 第7-8页 |
·支盘桩的发展与应用 | 第8-11页 |
·支盘桩的起源与发展 | 第8-10页 |
·支盘桩适用的范围和技术、经济效益 | 第10页 |
·支盘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支盘桩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支盘桩的承载机理 | 第11页 |
·支盘桩的现场试验和破坏模式 | 第11-12页 |
·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过程分析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支盘桩的现场静载试验概况及成果分析 | 第14-23页 |
·禹州电厂支盘桩现场试验概况 | 第14-16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4页 |
·试桩的设计、施工与试验概况 | 第14-16页 |
1、试桩的设计与施工概况 | 第14-15页 |
2、静载试验概况 | 第15-16页 |
·静载试验成果及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16-20页 |
·静载试验成果 | 第16-18页 |
·静载试验曲线分析 | 第18-19页 |
·单桩极限承载力判定与分析 | 第19-20页 |
·桩身应变测试元件的埋设与测试结果 | 第20-21页 |
·桩身应变测试基本假定及测试元件的选用和埋设 | 第20页 |
·钢筋应力传感器的测试原理 | 第20-21页 |
·现场测试用仪器和测试方法 | 第21页 |
·桩身应变测试成果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禹州电厂支盘桩受力分析 | 第23-36页 |
·混凝土应力-应变换算关系及桩身轴力计算 | 第23-28页 |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公式 | 第24-26页 |
1、短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轴心受压(单调加载)的应力-应变关系数学表达式 | 第24-25页 |
2、确定本次试桩混凝土的σ~ε曲线方程 | 第25页 |
3、对式(3-7)的分段修正 | 第25-26页 |
·用混凝土应力-应变非线性关系确定桩顶压应变和桩身轴力 | 第26-28页 |
1、桩顶压应变的计算 | 第26-27页 |
2、桩身轴力的计算及其成果 | 第27-28页 |
·桩身压缩量的计算 | 第28-32页 |
·任意桩段的Q(z)、qs(z)、s(z)关系 | 第28-30页 |
·用混凝土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确定桩身压缩变形 | 第30-32页 |
·荷载传递规律分析 | 第32-35页 |
·截面位移-等效摩阻力曲线 | 第32-33页 |
·截面位移-支、盘、桩底端阻力曲线 | 第33-34页 |
·(等效)摩阻力与支、盘、桩底端阻力曲线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支盘桩承载机理分析 | 第36-49页 |
·两种支盘桩的阻力分配及阻力转移过程分析 | 第36-42页 |
·阻力与阻力比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从分段阻力比曲线看各个桩段对总承载力的贡献及其规律 | 第37-42页 |
1、建立桩顶沉降~桩身分段阻力(阻力比)(s-r、s-SRR)曲线 | 第37-38页 |
2、按上、下桩长比为2:1的分段阻力(比)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3、上、下桩段以13m为界划分时的分段阻力(比)曲线分析 | 第39-40页 |
4、s-SR曲线和s-SRR曲线的特点 | 第40-41页 |
5、按桩身构造分段的s-SRR曲线分析 | 第41-42页 |
·分支、承力盘的阻力分析 | 第42-48页 |
·支、盘尺寸和形状对端阻力及其变形的影响 | 第43-45页 |
1、分支和承力盘端承尺寸对端阻力及其变形的影响 | 第43-44页 |
2、分支和承力盘底面倾角对端承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支、盘处土体压密后对端阻力及其变形的影响 | 第45-47页 |
1、分支和承力盘成型时对桩周土体的挤密效应 | 第45-46页 |
2、压密地基承载力提高的原理和经验值 | 第46-47页 |
·支、盘处的桩身阻力值提高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1、分支处桩身阻力值提高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2、承力盘处桩身阻力值提高因素分析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3页 |
·禹州电厂支盘桩静载试验结果 | 第49页 |
·桩身应力的非线性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支盘桩的承载机理 | 第50-51页 |
·支盘桩的阻力分配及转移过程 | 第51-52页 |
·分支、承力盘处的阻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