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本课题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9-14页 |
| ·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微处理器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研究 | 第16-30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数学模型 | 第16-20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电压矢量的应用 | 第20-23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转子磁极的初始定位 | 第23-24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数字化方案 | 第24-27页 |
|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第27-28页 |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基于电压矢量细分的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 | 第30-39页 |
| ·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 ·基于电压矢量细分的直接转矩控制 | 第31-36页 |
| ·空间电压矢量 | 第32-34页 |
| ·转矩、磁链比较器 | 第34-35页 |
| ·开关表的定义 | 第35-36页 |
| ·矢量细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框图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μC/OS-Ⅱ在DSP TMS320LF2407上的移植 | 第39-52页 |
| ·移植的目的 | 第39-41页 |
| ·移植的条件 | 第41-42页 |
| ·移植的思路 | 第42-46页 |
| ·移植头文件OS_CPU.H | 第42页 |
| ·移植源文件OS_CPU.C | 第42-43页 |
| ·移植汇编文件OS_CPU_A.ASM | 第43-46页 |
| ·信号量 | 第46页 |
| ·μC/OS-Ⅱ多任务操作系统运行流程 | 第46-47页 |
| ·移植主要文件程序代码 | 第47-51页 |
| ·OS_CPU.H文件 | 第47页 |
| ·OS_CPU_C.C文件 | 第47-48页 |
| ·OS_CPU_A.ASM文件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实现 | 第52-71页 |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52-56页 |
| ·主电路 | 第53页 |
| ·驱动电路 | 第53-54页 |
| ·检测电路 | 第54-55页 |
| ·保护电路 | 第55-56页 |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6-66页 |
|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总流程设计 | 第56-58页 |
| ·数据处理(Q格式定标) | 第58-60页 |
| ·控制程序中ψ_S的计算 | 第60页 |
| ·估算转速时的除法运算 | 第60-61页 |
| ·A/D转换的软件实现 | 第61-62页 |
| ·数字PI调节器的软件实现 | 第62-64页 |
| ·μC/OS-Ⅱ平台下直接转矩控制的软件设计 | 第64-66页 |
| ·数字化控制系统多功能扩展 | 第66-70页 |
| ·DSP与PC机通信 | 第66-68页 |
| ·SPI串行驱动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