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PM_(10)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 ·PM_(10)的来源 | 第11-12页 |
| ·PM_(10)的危害 | 第12页 |
| ·PAHs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 ·PAHs的来源 | 第12-13页 |
| ·PAHs的危害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大气颗粒物中PAHs源解析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PAHs的源解析方法 | 第15-17页 |
| ·比值法 | 第16页 |
| ·轮廓图法 | 第16页 |
| ·特征化合物法 | 第16-17页 |
| ·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 | 第17页 |
| ·多元数理统计法 | 第17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受体样品及源样的采集 | 第19-23页 |
| ·采样仪器与材料 | 第19页 |
| ·PM_(10)-1000B颗粒物切割器的工作原理 | 第19页 |
| ·采样点位设置 | 第19-20页 |
| ·采样 | 第20-23页 |
| ·滤膜的处理 | 第20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20-21页 |
| ·源样的采集 | 第21-23页 |
| ·燃煤源 | 第21页 |
| ·焦化源 | 第21页 |
| ·交通源 | 第21-22页 |
| ·烹调源 | 第22-23页 |
| 3 PM_(10)的形貌特征 | 第23-2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过程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 ·PM_(10)的微观形貌类型 | 第23-24页 |
| ·能谱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 ·烟尘集合体 | 第24-25页 |
| ·燃煤飞灰 | 第25页 |
| ·矿物颗粒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 4 样品中PAHs的测定 | 第28-39页 |
| ·实验所用仪器、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所用药品、试剂 | 第28-30页 |
| ·受体样品的预处理 | 第30-32页 |
| ·索氏提取 | 第30页 |
| ·K-D浓缩 | 第30-31页 |
| ·吹氮浓缩 | 第31页 |
| ·硅胶柱层析 | 第31-32页 |
| ·源样品的预处理 | 第32页 |
| ·标准系列 | 第32页 |
| ·HPLC的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 ·HPLC分析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9页 |
| 5 PM_(10)与 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48页 |
| ·PM_(10)质量浓度分析 | 第39-42页 |
| ·PM_(10)浓度计算 | 第39-40页 |
| ·PM_(10)的空间变化与时间变化 | 第40-42页 |
| ·PM_(10)中PAHs质量浓度分析 | 第42-45页 |
| ·PM_(10)浓度与PAHs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45-48页 |
| 6 PM_(10)中PAHs的源解析 | 第48-56页 |
| ·CMB的基本原理及其算法 | 第48-50页 |
| ·利用 CMB法进行PAHs源解析的技术步骤 | 第50-52页 |
| ·进行 PAHs源解析的流程 | 第50-51页 |
| ·污染源种类及数目的确定 | 第51页 |
| ·标识污染物的选择 | 第51页 |
| ·模型计算及结果解析 | 第51-52页 |
| ·污染源成分谱及受体成分 | 第52-53页 |
| ·受体源解析 | 第53-54页 |
| ·各源贡献率分析 | 第54-55页 |
| ·污染控制对策 | 第55-56页 |
| ·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并改善燃烧方法 | 第55页 |
| ·控制污染源排放量 | 第55-56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附录A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