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有关科技观的学理性分析 | 第10-14页 |
一、科技观的涵义界定 | 第10-11页 |
二、西方学者眼里的科技观 | 第11-13页 |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邓小平科技观的渊源及理论演进过程 | 第14-24页 |
一、邓小平科技观的理论、实践和主观渊源 | 第14-21页 |
二、邓小平科技观的理论演进过程 | 第21-24页 |
第三章 邓小平科技观的逻辑体系与鲜明个性 | 第24-34页 |
一、邓小平科技观的逻辑体系 | 第24-32页 |
1、科技观的内核体系 | 第24-25页 |
2、科技观的动力体系 | 第25-30页 |
3、科技观的外层体系 | 第30-32页 |
二、邓小平科技观的鲜明个性 | 第32-34页 |
1、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 第32页 |
2、战略系统的完备性 | 第32-33页 |
3、逻辑体系的网络性 | 第33页 |
4、“经世致用”的价值性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邓小平科技观之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系统论分析 | 第34-39页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功能维度分析 | 第34-36页 |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维度分析 | 第36-37页 |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功能维度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以邓小平科技观为指导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第39-48页 |
一、以邓小平科技观为指导,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 | 第39-43页 |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 | 第40-41页 |
2、改革科技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3、加速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 | 第42-43页 |
二、依靠科技进步,贯彻“科学发展观” | 第43-45页 |
1、依靠科技创新,确保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 第44-45页 |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持久发展 | 第45页 |
三、坚持科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 第45-48页 |
1、挖掘科技的经济功能,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 第46页 |
2、增强科技创新实力,营造“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 第46-47页 |
3、发挥科技的社会功能,构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软件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