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砌块成型机的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 ·砌块成型机的历史发展 | 第14-16页 |
| ·国外砌块成型机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国内砌块成型机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砌块成型机简介 | 第21-26页 |
| ·概述 | 第21页 |
| ·砌块成型机的分类 | 第21-23页 |
| ·按工作状态分类 | 第21页 |
| ·按砌块成型机振源分类 | 第21-22页 |
| ·按成型原理分类 | 第22-23页 |
| ·砌块生产线工艺流程 | 第23-24页 |
| ·砌块成型机类型特点对比 | 第24-26页 |
| ·固定式与移动式砌块成型机性能特点 | 第24页 |
| ·台振与模振成型机的性能对比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振动压实介质与振动压实理论 | 第26-38页 |
| ·干硬性混凝土特点 | 第26-29页 |
| ·水泥硬化理论 | 第26-28页 |
| ·干硬性混凝土的物理性质 | 第28-29页 |
| ·振动压实理论 | 第29-31页 |
| ·内摩擦减小学说 | 第29-31页 |
| ·共振学说 | 第31页 |
| ·反复载荷学说 | 第31页 |
| ·影响砌块的密实度的几大因素 | 第31-38页 |
| ·粗细骨料含泥量 | 第32页 |
| ·合理颗粒级配 | 第32页 |
| ·水灰比的设计 | 第32-33页 |
| ·振动对砌块密实度的影响 | 第33-38页 |
| 第四章 砌块成型机主要参数的分析设计 | 第38-56页 |
| ·砌块成型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简析 | 第38-40页 |
| ·砌块成型机振动参数的理论设计 | 第40-47页 |
| ·参加振动的总质量M的计算 | 第41-42页 |
| ·振动加速度a的确定 | 第42页 |
| ·激振力的确定 | 第42-43页 |
| ·振幅A的计算 | 第43页 |
| ·系统固有频率f_0的计算 | 第43页 |
| ·振动功率的计算 | 第43-47页 |
| ·对QFT-6型砌块成型机振动参数的设计 | 第47-50页 |
| ·QFT-6型砌块成型机参加振动的总质量M的计算 | 第47-48页 |
| ·OFT-6型砌块成型机振动加速度a的确定 | 第48页 |
| ·QFT-6型砌块成型机激振力F的确定 | 第48页 |
| ·QFT-6砌块成型机振幅A的计算 | 第48-49页 |
| ·QFT-6砌块成型机系统固有频率的计算 | 第49页 |
| ·QFT-6砌块成型机振动功率的计算 | 第49-50页 |
| ·对QFT-6砌块成型机设计参数的验证 | 第50-54页 |
| ·激振力的验证 | 第51-53页 |
| ·振幅与加速度的验证 | 第53-54页 |
| ·总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砌块成型机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机仿真分析 | 第56-73页 |
| ·振动压实系统的描述和简化 | 第56-58页 |
| ·研究砌块成型机数学模型的意义 | 第56-57页 |
|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作用 | 第57页 |
| ·砌块成型机振动系统的描述与简化 | 第57-58页 |
| ·砌块成型机振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3页 |
| ·建立力学模型 | 第58-60页 |
| ·运动微分方程 | 第60-63页 |
| ·砌块成型机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63-67页 |
| ·系统仿真技术概述 | 第63页 |
| ·仿真工具MATLAB/SIMULINK简介 | 第63-66页 |
| ·仿真框图及程序 | 第66-67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7-73页 |
| ·时域分析 | 第67-70页 |
| ·频域分析 | 第70-73页 |
| 第六章 砌块成型机的试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第73-99页 |
| ·试验目的及试验设备仪器的介绍 | 第73-77页 |
| ·试验目的 | 第73页 |
| ·试验样机 | 第73-74页 |
| ·试验仪器的介绍与选用 | 第74-77页 |
| ·砌块及其设备参数的测量方法介绍 | 第77-80页 |
| ·砌块参数的测量方法 | 第77-79页 |
| ·设备参数的测量方法 | 第79-80页 |
| ·振动的测试试验 | 第80-83页 |
| ·试验的步骤 | 第80页 |
| ·试验场地 | 第80-81页 |
| ·测试点的布置 | 第81页 |
| ·原料及混凝土配合比 | 第81-83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 | 第83-99页 |
| ·振动测试的数据处理 | 第83-97页 |
| ·误差分析 | 第97-98页 |
| ·试验结论 | 第98-9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 附录1——S函数 | 第105-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研究项目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