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污闪的危害及目前预防污闪的措施 | 第9-11页 |
·绝缘子表面污秽在线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绝缘子表面污秽闪络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2 高压染污绝缘子的表面闪络机理 | 第15-30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污秽闪络的物理模型 | 第16-25页 |
·污秽闪络的电路模型 | 第16-17页 |
·污秽闪络的电场模型 | 第17-22页 |
·临界闪络条件的计算 | 第22-25页 |
·污闪机理分析 | 第25-29页 |
·交流污闪和电流过零后电弧重燃间的关系 | 第25-27页 |
·临界状态的物理意义 | 第27-28页 |
·污闪机理的分析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3 高压染污绝缘子的电气特性及其规律的探讨 | 第30-55页 |
·引言 | 第30页 |
·表征污秽绝缘子运行状态的特征量 | 第30-32页 |
·染污绝缘子沿面放电发展过程 | 第32-37页 |
·染污绝缘子表面泄漏电流的电气特性研究 | 第37-54页 |
·数据的获取 | 第37-41页 |
·染污绝缘子表面泄漏电流的电气特性 | 第41-49页 |
·环境因素对绝缘子表面泄漏电流电气特性的影响 | 第49-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4 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5-84页 |
·引言 | 第55页 |
·监测原理及泄漏电流传感器 | 第55-57页 |
·变电站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系统 | 第57-68页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58页 |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58-59页 |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9-62页 |
·系统现场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62-68页 |
·基于遥测技术的输电线路绝缘子污秽在线监测系统 | 第68-82页 |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68-70页 |
·数据监测分机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77页 |
·系统主机的设计与实现 | 第77-81页 |
·现场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5 绝缘子表面污秽程度评定方法研究 | 第84-104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绝缘子表面污秽程度评定 | 第85-92页 |
·模糊数学及模糊推理 | 第85-87页 |
·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绝缘子表面污秽程度评定过程 | 第87-90页 |
·绝缘子污秽程度模糊评定的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绝缘子表面污秽程度评定 | 第92-103页 |
·支持向量机模式识别问题 | 第93-101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绝缘子污秽程度评定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6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绝缘子等值附盐密度预测 | 第104-112页 |
·引言 | 第104页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估计算法 | 第104-106页 |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绝缘子等值附盐密度预测 | 第106-111页 |
·样本数据来源 | 第107页 |
·ESDD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页 |
1 已发表和收录的论文 | 第124页 |
2 科研项目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