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公共开敞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的范围和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案例选择的原因 | 第14-15页 |
·论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 第15-18页 |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标 | 第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2 村落中的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基本理念 | 第21-37页 |
·公共开敞空间在村落中的功能作用 | 第21-24页 |
·环境构件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功能作用 | 第24-26页 |
·公共开敞空间与环境构件的关系 | 第26-27页 |
·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类型 | 第27-30页 |
·公共开敞空间的类型 | 第27-28页 |
·环境构件的类型 | 第28-30页 |
·影响村落中公共开敞空间特征的因素 | 第30-32页 |
·自然因素 | 第30-31页 |
·社会因素 | 第31-32页 |
·影响公共开敞空间中环境构件特征因素 | 第32-35页 |
·自然因素 | 第32页 |
·地质及地方材料 | 第32页 |
·地方文化的影响 | 第32-34页 |
·哲学倾向与理念衍进的影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村落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与人的行为关系 | 第37-45页 |
·村落公共开敞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 | 第37-40页 |
·行为的概念以及特征 | 第37-38页 |
·村落中人的行为特征 | 第38-40页 |
·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与人的行为关系 | 第40-43页 |
·人的行为对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影响 | 第41-42页 |
·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对人行为的反馈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4 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特征的案例分析 | 第45-76页 |
·韩城党家村 | 第45-66页 |
·党家村概况 | 第45-48页 |
·党家村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 | 第48-55页 |
·党家村公共开敞空间中的环境构件及其特征 | 第55-63页 |
·党家村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利用程度分析 | 第63-66页 |
·米脂杨家沟 | 第66-74页 |
·杨家沟概况 | 第66-68页 |
·杨家沟公共开敞空间的分布 | 第68-70页 |
·杨家沟公共开敞空间中的环境构件特征 | 第70-73页 |
·杨家沟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利用程度分析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5 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特征及其价值 | 第76-92页 |
·传统村落中公共开敞空间特征的演变 | 第76-80页 |
·村落中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特征 | 第80-87页 |
·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 | 第80-86页 |
·公共开敞空间中环境构件的特征 | 第86-87页 |
·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设计理念 | 第87-89页 |
·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的艺术价值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6 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及其环境构件文脉继承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 第92-101页 |
·传统村落中公共开敞空间环境构件的文脉特征 | 第92-95页 |
·设计方法与途径 | 第95-99页 |
·设计人员注重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 | 第95-98页 |
·学术界注重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文化的探索研究 | 第98页 |
·居民参与共同营建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7 结论 | 第101-104页 |
后记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图录索引 | 第109-112页 |
附录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