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a.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b.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 第9-11页 |
| 1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 | 第11-17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产生的国际背景 | 第11-13页 |
| ·近代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 | 第11页 |
| ·西方近代新型教育模式的借鉴 | 第11-13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产生的国内背景 | 第13-17页 |
|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政治经济状况 | 第13-14页 |
| ·近代中国科举制的弊端 | 第14-15页 |
| ·洋务教育的实践 | 第15-17页 |
| 2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17-32页 |
| ·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 第17-21页 |
| ·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 | 第17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 第17-21页 |
| ·学制设置与教学管理 | 第21-24页 |
| ·传统教育模式的学制设置与教学管理 | 第21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学制设置与教学管理 | 第21-24页 |
|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 第24-29页 |
| ·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 第24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 第24-29页 |
| ·师资保障与教育机会保障 | 第29-32页 |
| ·传统教育模式对师资和教育机会的保障状况 | 第29-30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师资保障和教育机会保障 | 第30-32页 |
| 3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历史评价与历史影响 | 第32-37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历史性贡献 | 第32-33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里程碑 | 第32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第32-33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 第33-35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阶级局限性 | 第33-34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时代局限性 | 第34-35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历史影响 | 第35-37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与辛亥革命 | 第35-36页 |
|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 | 第36-37页 |
| 4 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现代启示 | 第37-44页 |
| a.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任务 | 第37-39页 |
| b.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力促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的 重要特色 | 第39-40页 |
| c.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 第40-41页 |
| d,较强的超前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一个改革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第41-42页 |
| e.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注重开发职业教育,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构建一个 多层次、多体系的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