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4页 |
一、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动因 | 第7-10页 |
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尝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渊源 | 第14-43页 |
一、卢卡奇、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20-24页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24-31页 |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31-36页 |
四、英国新左派和文化研究思潮 | 第36-43页 |
第二章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3-64页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与定位 | 第43-49页 |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论维度 | 第49-55页 |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学维度 | 第55-64页 |
第三章 文学和意识形态 | 第64-82页 |
一、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 | 第64-69页 |
二、意识形态生产中的六个范畴 | 第69-73页 |
三、文本与意识形态生产 | 第73-82页 |
第四章 美学和意识形态 | 第82-103页 |
一、美学意识形态和身体 | 第82-86页 |
二、身体话语的重建之路 | 第86-97页 |
三、美学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导权 | 第97-103页 |
第五章 意识形态和现代性 | 第103-124页 |
一、作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的现代性 | 第103-112页 |
二、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 第112-115页 |
三、后现代主义 | 第115-124页 |
第六章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评价 | 第124-135页 |
一、意识形态理论在伊格尔顿思想中的地位 | 第124-126页 |
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积极贡献 | 第126-131页 |
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 第131-135页 |
结语 | 第135-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后记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