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互动性研究
引言 | 第1-13页 |
第1章 社会多元治理格局变迁与非政府组织 | 第13-16页 |
·社会多元治理格局变迁 | 第13-14页 |
·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 | 第14-16页 |
第2章 非政府组织典型特征及起源与理论 | 第16-22页 |
·非政府组织典型特征 | 第16-17页 |
·非政府性 | 第16页 |
·非营利性 | 第16页 |
·志愿公益性 | 第16-17页 |
·非政府组织起源探究 | 第17-19页 |
·公民对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期待 | 第17页 |
·公民价值观呈现多样化 | 第17-18页 |
·公民以利他行为加速自我完善 | 第18页 |
·公民对社会实验的体验 | 第18-19页 |
·非政府组织理论探究 | 第19-22页 |
·政府契约失灵理论 | 第19-20页 |
·市场契约失灵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契约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 | 第22-27页 |
·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地位 | 第22-23页 |
·非政府组织的治理特征 | 第23页 |
·非政府组织的治理优势 | 第23-27页 |
·组织创新的优势 | 第23-24页 |
·贴近民众的优势 | 第24页 |
·规避风险的优势 | 第24-25页 |
·社会沟通的优势 | 第25页 |
·灵活调整的优势 | 第25页 |
·促进民主的优势 | 第25-27页 |
第4章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互动性研究 | 第27-41页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外部治理 | 第27-30页 |
·将公共责任引入非政府组织治理导向 | 第27-28页 |
·在法律框架下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与监督 | 第28-29页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科学引导 | 第29页 |
·完善和强化社会多元监督体系 | 第29-30页 |
·非政府组织自身内部治理 | 第30-33页 |
·非政府组织的行业监督 | 第30-31页 |
·非政府组织的自律 | 第31-33页 |
·实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重新调整 | 第33-36页 |
·制度安排上的调整 | 第33-35页 |
·法律环境上的调整 | 第35页 |
·治理关系上的调整 | 第35-36页 |
·在治理格局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 | 第36-41页 |
·将竞争机制引入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 | 第36-37页 |
·将合作机制引入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 | 第37-38页 |
·在竞争与合作间进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互动 | 第38-41页 |
第5章 建立中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 | 第41-55页 |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互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 第41-43页 |
·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 第41页 |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41-43页 |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 第43页 |
·中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互动合作的可能性探索 | 第43-45页 |
·非政府组织谋求与政府的合作 | 第44页 |
·政府具有主动对非政府部门进行权利让渡 | 第44-45页 |
·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探索 | 第45-52页 |
·理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 第45-48页 |
·制定非政府组织设立、运营以及管理的法律 | 第48-50页 |
·规范非政府组织内部管理 | 第50-52页 |
·走向国际化道路 | 第52-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