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 §1.1 概述 | 第15-16页 |
| §1.2 三维显示技术的分类 | 第16页 |
| §1.3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意义和课题任务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及其应用 | 第19-28页 |
| §2.1 人眼视觉的三维感知生理和心理 | 第19-20页 |
| §2.2 自动立体显示的实现 | 第20-21页 |
| §2.3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 | 第21-26页 |
| §2.3.1 视差照明技术 | 第21-23页 |
| §2.3.2 视障技术 | 第23-24页 |
| §2.3.3 微透镜投射技术 | 第24页 |
| §2.3.4 微数字镜面投射技术 | 第24-25页 |
| §2.3.5 其他技术 | 第25页 |
| §2.3.6 立体显示技术发展中的其它问题 | 第25-26页 |
| §2.4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 | 第26-28页 |
| §2.4.1 军事领域 | 第26页 |
| §2.4.2 医疗领域 | 第26-27页 |
| §2.4.3 数据可视化领域 | 第27页 |
| §2.4.4 娱乐领域 | 第27页 |
| §2.4.5 教育文化领域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折射式自动立体显示背光板的光学设计 | 第28-37页 |
| §3.1 自动立体显示的要求 | 第28-29页 |
| §3.2 理想情况下自动立体显示器背光板的光路设计 | 第29-33页 |
| §3.3 光学模拟 | 第33-36页 |
| §3.3.1 光学模拟软件ASAP | 第33-34页 |
| §3.3.2 自动立体显示系统的光学模拟 | 第34-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基于视差障栅原理的自动立体显示实现 | 第37-45页 |
| §4.1 概述 | 第37-38页 |
| §4.2 自动立体液晶显示器的组成 | 第38-42页 |
| §4.2.1 图像源 | 第38-39页 |
| §4.2.2 背光系统 | 第39-41页 |
| §4.2.3 控制电路 | 第41-42页 |
| §4.2.4 软件 | 第42页 |
| §4.3 调试实现 | 第42-4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自动立体显示效果的主观和客观评价 | 第45-54页 |
| §5.1 概述 | 第45页 |
| §5.2 立体显示效果的客观评价 | 第45-49页 |
| §5.2.1 客观评价的目的 | 第45页 |
| §5.2.2 客观评价的条件 | 第45-46页 |
| §5.2.3 客观评价的指标 | 第46-48页 |
| §5.2.4 有关参考标准和规范 | 第48-49页 |
| §5.3 立体显示效果的主观评价 | 第49-54页 |
| §5.3.1 概述 | 第49页 |
| §5.3.2 主观评价的主要因素 | 第49-50页 |
| §5.3.3 主观评价的方法 | 第50页 |
| §5.3.4 主观评价的观测条件、评价者与标准图像 | 第50-51页 |
| §5.3.5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 §5.3.6 主观评价自动立体显示应注意的问题 | 第51-52页 |
| §5.3.7 有关参考标准和规范 | 第52页 |
| §5.3.8 自动立体显示效果主观评价举例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自动立体显示器立体对比度和视区检测 | 第54-75页 |
| §6.1 立体对比度的定义 | 第54页 |
| §6.2 左右眼视区的分离 | 第54-55页 |
| §6.3 CCD测光原理 | 第55-56页 |
| §6.4 计算机图形的设计 | 第56-58页 |
| §6.5 实验检测装置 | 第58-59页 |
| §6.6 采集图像的分析 | 第59-60页 |
| §6.7 实验结果 | 第60-74页 |
| §6.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 §7.1 总结 | 第75页 |
| §7.2 进一步工作 | 第75-76页 |
| §7.3 展望自动立体显示技术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