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基本理论 | 第9-23页 |
一、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 | 第9-15页 |
(一) 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内涵和外延 | 第9-11页 |
(二) 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特征 | 第11-15页 |
(三) 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分类 | 第15页 |
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 第15-17页 |
三、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替代意义 | 第17-18页 |
(二)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协调意义 | 第18-20页 |
四、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基本理论对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启发 | 第20-23页 |
(一) 程序利益与程序保障,效率与公正 | 第20-21页 |
(二) 多元化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 第21页 |
(三)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协调功能 | 第21-22页 |
(四) 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制度的衔接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 | 第23-36页 |
一、环境纠纷及其特点 | 第23-26页 |
(一) 环境纠纷 | 第23-24页 |
(二) 环境纠纷的特点 | 第24-26页 |
二、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 第26-28页 |
(一) 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对于诉讼制度的辅助意义 | 第26-27页 |
(二) 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 第27页 |
(三) 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协调意义 | 第27-28页 |
三、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制度 | 第28-36页 |
(一)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 | 第28-33页 |
(二) 环境纠纷民间性解决制度 | 第33-36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第36-42页 |
一、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现有规定和实践 | 第36-39页 |
(一) 协商解决 | 第36-37页 |
(二) 人民调解 | 第37页 |
(三) 行政调解 | 第37-38页 |
(四) 仲裁解决 | 第38-39页 |
二、我国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 | 第39-42页 |
(一) 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诉讼外纠纷解决体系 | 第39-40页 |
(二) 没有充分发挥行政处理制度的功能 | 第40-41页 |
(三) 与诉讼制度不衔接 | 第41-42页 |
第四部分 我国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构 | 第42-50页 |
一、诉讼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 | 第42-43页 |
(一) 立法必要性 | 第42-43页 |
(二) 立法的级别和内容 | 第43页 |
二、环境纠纷行政处理体制的建立 | 第43-46页 |
(一) 专门纠纷处理机关的设立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 机构设置和组织 | 第44-45页 |
(三) 受理纠纷范围和纠纷处理职能 | 第45-46页 |
三、民间纠纷解决制度的发展 | 第46-48页 |
(一) 必要性 | 第46-47页 |
(二) 我国的民间性环境纠纷解决资源 | 第47-48页 |
四、与司法制度的衔接 | 第48-50页 |
(一) 纠纷解决结果的效力 | 第48-49页 |
(二) 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 | 第49页 |
(三) 诉讼外纠纷解决先行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