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7-11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方法和特点 | 第8-9页 |
1.2.1 系统分析法 | 第8页 |
1.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8-9页 |
1.2.3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9页 |
1.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9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9-1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11页 |
2 本文理论基础 | 第11-21页 |
2.1 系统论 | 第11-12页 |
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12-15页 |
2.3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4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2.5 可持续发展与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3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 第21-33页 |
3.1 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21-22页 |
3.2 市(地)级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决策机制应解决的问题 | 第22-25页 |
3.2.1 政府官员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会表现自己的偏好,谋求自己的利益 | 第22-23页 |
3.2.2 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决策方式 | 第23页 |
3.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何种方式影响土地利用行为 | 第23-24页 |
3.2.4 行为规范(制度)对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3.3.1 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土地特性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 第25页 |
3.3.2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协调社会目标与部门/个人目标 | 第25-26页 |
3.3.3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众参与的要求提高 | 第26页 |
3.4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3.4.1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共参与的现状 | 第26-27页 |
3.4.2 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3.5 将公众参与制度纳入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决策机制 | 第28-32页 |
3.5.1 明确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29页 |
3.5.2 了解公众参与的优势,以提高全社会公众参与意识 | 第29页 |
3.5.3 将公众参与对象群众化 | 第29-30页 |
3.5.4 制度建设是组织实施公众参与的保障 | 第30页 |
3.5.5 开展公众参与的思路与方法 | 第30页 |
3.5.6 不同层次的规划,公众参与的形式内容应体现差异 | 第30-3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4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执行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 | 第33-49页 |
4.1 土地用途管制的内涵 | 第33-37页 |
4.1.1 管制 | 第33页 |
4.1.2 土地用途 | 第33-34页 |
4.1.3 土地用途管制 | 第34-37页 |
4.2 土地用途分区 | 第37-43页 |
4.2.1 农林用地区 | 第38-40页 |
4.2.2 城市用地区 | 第40-42页 |
4.2.3 独立工矿与乡村建设用地区 | 第42页 |
4.2.4 生态环境保护区 | 第42-43页 |
4.3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 | 第43-47页 |
4.3.1 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划管理 | 第44-45页 |
4.3.2 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管理 | 第45-46页 |
4.3.3 土地用途管制的动态管理 | 第46-4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反馈机制——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规划实施评价制度研究 | 第49-68页 |
5.1 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 | 第49-50页 |
5.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制度内涵 | 第50-52页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67页 |
5.3.1 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 第52页 |
5.3.2 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52-53页 |
5.3.3 评价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53-56页 |
5.3.4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以柳州市为例 | 第56-6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