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27页 |
1 籼稻转基因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2 稻米品质的转基因改良 | 第14-16页 |
3 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性 | 第16-19页 |
4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 第19-21页 |
5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蛋白及相关酶的研究 | 第21-24页 |
6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一章 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7-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次氯酸钠的消毒效果及其对籼稻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9-30页 |
·基本培养基对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 第30页 |
·2,4-D浓度对籼稻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6-BA对籼稻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影响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的生化变化研究 | 第35-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材料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愈伤组织生长曲线 | 第36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6页 |
·PPO活性测定 | 第36页 |
·POD活性测定 | 第36页 |
·SOD活性测定 | 第36页 |
·CAT活性测定 | 第36-37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7页 |
·同工酶分析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籼稻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39-44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39-41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0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40-41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41-44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1-42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变化 | 第44-45页 |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 | 第45-47页 |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过氧化氢酶同工酶的变化 | 第45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的变化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51页 |
第三章 籼稻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 第51-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内源植物激素的提取与纯化 | 第52页 |
·内源植物激素测定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2页 |
·内源植物激素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内源植物激素测定的色谱条件 | 第53-55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 | 第55页 |
·玉米素(Z)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第56-57页 |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第57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57-61页 |
·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玉米素(Z)含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赤霉素(GA_3)含量的变化 | 第59页 |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ABA/IAA的变化 | 第60-61页 |
·ABA/GA_3的变化 | 第61页 |
3 讨论 | 第61-66页 |
·籼稻愈伤组织内源植物激素测定的HPLC条件 | 第61-62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的内源激素水平 | 第62-63页 |
·籼稻愈伤组织分化培养过程中的内源激素水平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籼稻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66-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培养基 | 第67页 |
·转化方法 | 第67-68页 |
·菌种培养 | 第67页 |
·遗传转化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对籼稻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籼稻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农杆菌转化受体的选择 | 第71-72页 |
·农杆菌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反义Waxy基因对籼稻愈伤组织的遗传共转化 | 第74-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材料 | 第75页 |
·p13W8质粒 | 第75-76页 |
·培养基 | 第76页 |
·转化方法 | 第76-77页 |
·菌种培养 | 第76页 |
·遗传转化 | 第76-77页 |
·PCR检测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经共转化后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 第77-79页 |
·籼稻愈伤组织经共转化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9-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84-85页 |
附图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