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伦理思想转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7页 |
一、问题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 第7-11页 |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要义 | 第17-58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7-26页 |
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第17-21页 |
二、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 | 第21-23页 |
三、群体本位的价值导向 | 第23-26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6-45页 |
一、生产伦理思想 | 第26-34页 |
二、交换伦理思想 | 第34-40页 |
三、分配伦理思想 | 第40-43页 |
四、消费伦理思想 | 第43-45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特征 | 第45-58页 |
一、贵义贱利 | 第45-50页 |
二、崇公黜私 | 第50-54页 |
三、重本抑末 | 第54-58页 |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转向的历史背景 | 第58-66页 |
第一节 御侮图强:中国近代化的路径选择 | 第58-62页 |
一、鸦片战争强制中国改变社会自身运动方向 | 第58-59页 |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动 | 第59-61页 |
三、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开始向近代社会文明转型 | 第61-62页 |
第二节 西学东渐: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反思与张扬 | 第62-66页 |
一、近代中国充满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 第62-64页 |
二、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64-66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擅变 | 第66-95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变革的历程 | 第66-79页 |
一、“中体西用”的洋务之思 | 第66-71页 |
二、“定为工国”的维新之变 | 第71-75页 |
三、“实业救国”的革命之法 | 第75-79页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变革的特点 | 第79-95页 |
一、义利合一 | 第80-84页 |
二、合公为私 | 第84-90页 |
三、本末并重 | 第90-95页 |
第四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 | 第95-104页 |
第一节 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异质冲突 | 第95-99页 |
一、义利观相背离 | 第96-97页 |
二、公私观相对立 | 第97-98页 |
三、经济伦理模式相抵牾 | 第98-99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 | 第99-104页 |
一、互利交换原则 | 第100页 |
二、规范意识 | 第100-101页 |
三、伦理精神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 第104-138页 |
第一节 义利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利观 | 第104-112页 |
一、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解读 | 第104-106页 |
二、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基本理念 | 第112-118页 |
一、传统生产伦理观的现代观照 | 第112-115页 |
二、天人合一观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诚实守信:市场交换的伦理纽带 | 第118-126页 |
一、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市场 | 第118-122页 |
二、市场经济呼唤现代诚信 | 第122-126页 |
第四节 尚俭节用:消费方式的伦理基点 | 第126-138页 |
一、构建新型消费伦理的路径选择 | 第126-128页 |
二、节约消费与可持续消费 | 第128-138页 |
结语 | 第138-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