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高速切削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第8-13页 |
| ·高速切削温度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标及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意义、目标 | 第16页 |
| ·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 ·论文总体框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正交切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38页 |
| ·高速切削温度有限元建模及模拟方法 | 第18-27页 |
| ·高速切削机理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切削温度场分析 | 第20-22页 |
|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的分析过程 | 第22-24页 |
| ·有限元软件的仿真过程 | 第24-25页 |
| ·非稳态热传导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 第25-27页 |
| ·正交切削模型的建立 | 第27-37页 |
| ·切削模型的分析 | 第27-29页 |
| ·有限元法仿真切削过程的分析 | 第29-30页 |
| ·正交切削模型的建立 | 第30-36页 |
| ·切屑形成分析 | 第30页 |
| ·网格划分标准 | 第30-33页 |
| ·摩擦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 ·材料模型 | 第34-35页 |
| ·切屑分离准则的选择 | 第35-36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正交切削的有限元模拟及温度场分析 | 第38-54页 |
| ·刀具前刀面温度分布情况 | 第39-41页 |
| ·工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 ·刀具前角γ_0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切削速度v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进给量f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切削厚度α_c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45页 |
| ·锯齿状切屑形成分析 | 第45-50页 |
| ·锯齿状切屑的理论研究 | 第46-47页 |
| ·绝热剪切理论(Adiabatic shear theory) | 第46页 |
| ·周期性断裂理论(Periodic brittle fracture) | 第46-47页 |
| ·锯齿状切屑的有限元模拟 | 第47-48页 |
| ·材料的断裂准则 | 第47页 |
| ·锯齿状切屑的仿真 | 第47-48页 |
| ·有限元仿真结果 | 第48-49页 |
| ·形成锯齿状切屑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 ·工件材料及其性能 | 第49-50页 |
| ·切削速度 | 第50页 |
| ·进给量和刀具前角 | 第50页 |
| ·三维切削有限元模型的分析 | 第50-53页 |
| ·斜角切削的优点 | 第51-52页 |
| ·三维切削的有限元仿真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高速切削有限元模拟的实验验证 | 第54-62页 |
| ·实验方法及实验条件 | 第54-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 ·半人工热电偶法 | 第56-57页 |
| ·实验设备 | 第57-6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