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9页 |
| ·名词术语 | 第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6-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8页 |
| ·发展趋势 | 第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 ·数据来源 | 第9-11页 |
| ·定位试验地概述 | 第9-10页 |
| ·试验地的辐射点(半定位试验点) | 第10页 |
| ·数据处理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生态足迹法 | 第11页 |
| ·家庭物质流核算与分析 | 第11页 |
| ·国际通用方法计算评价奈曼旗荒漠化量度 | 第11-12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法 | 第12页 |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2-15页 |
| ·研究区域的自然概况 | 第12-14页 |
| ·地理位置 | 第12页 |
| ·气候 | 第12页 |
| ·地貌 | 第12-13页 |
| ·土壤 | 第13页 |
| ·植被 | 第13页 |
| ·水文条件 | 第13-14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4-15页 |
| ·经济条件 | 第14页 |
| ·社会条件 | 第14-15页 |
| 4 奈曼旗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15-20页 |
| ·生态足迹概念及模型 | 第15-16页 |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 第16页 |
| ·奈曼旗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16-20页 |
| ·奈曼旗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16-18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18-20页 |
| 5 奈曼旗家庭物质流核算与分析 | 第20-24页 |
| ·物质代谢模式 | 第20-21页 |
| ·奈曼旗家庭的物质流核算 | 第21-2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4页 |
| 6 国际通用方法评价奈曼旗荒漠化程度 | 第24-28页 |
| ·研究内容与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 ·奈曼旗气候类型因子指数的变化 | 第25-26页 |
| ·经验公式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 ·比较奈曼旗附近几个旗县荒漠化程度 | 第2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8页 |
| 7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 | 第28-35页 |
| ·建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8-29页 |
| ·奈曼旗典型村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1页 |
| ·生态指标(A) | 第29-30页 |
| ·经济指标(B) | 第30页 |
| ·社会指标(C) | 第30-31页 |
| ·奈曼旗典型村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 | 第31-35页 |
| ·评价方法和步骤 | 第31-32页 |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 8 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人为控制体系 | 第35-42页 |
| ·建立农田、草场防护林体系 | 第35-41页 |
| ·林带调查和防风效应观测 | 第35-40页 |
| ·调查结果 | 第40-41页 |
| ·调查节能日光温室体系的生物学产量 | 第41-42页 |
| 9 奈曼旗农田、草场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 第42-50页 |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4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4-45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5页 |
| ·生态经济优化模式设计的价值分析 | 第45-50页 |
| 10 结果与建议 | 第50-52页 |
| ·结果 | 第50-51页 |
| ·建议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