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植物-病原菌的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 ·植物-病原菌互作时的氧胁迫作用 | 第13页 |
| ·植物-病原菌互作时活性氧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 ·病原菌抗氧化系统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 ·病原菌对活性氧的忍耐性及抗氧化因素 | 第14-16页 |
| ·病原菌对氧化物活性物质 H_2O_2的信号识别途径研究 | 第16页 |
| ·病原菌体内活性氧功能研究 | 第16-17页 |
|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时的氧胁迫作用 | 第17-18页 |
| ·水稻白叶枯病菌 | 第17-18页 |
|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氧化系统的研究 | 第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转录调控因子 OxyR 的功能研究 | 第20-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 ·生化试剂 | 第20页 |
| ·培养基和菌株培养条件 | 第20-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Xoo 基因组 DNA 的制备 | 第22页 |
| ·oxyR 基因及左右臂片段扩增 | 第22页 |
| ·oxyR 基因及左右臂片段纯化 | 第22-23页 |
| ·oxyR 基因及左右臂片段克隆 | 第23-24页 |
| ·质粒 DNA 提取 | 第24页 |
| ·构建突变体所用载体的改造 | 第24页 |
| ·oxyR 全基因突变体构建 | 第24-25页 |
| ·△oxyR 互补菌株构建 | 第25页 |
| ·致病性和致敏性测定 | 第25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25页 |
| ·H_2O_2抗性测定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oxyR 基因克隆 | 第26页 |
| ·构建△oxyR 菌株 | 第26-28页 |
| ·△oxyR 互补菌株分析 | 第28-29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9-30页 |
| ·H_2O_2抗性分析 | 第30-31页 |
| ·致病性和致敏性测定 | 第31-3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oxyR/ahpF/ahpC 基因簇的转录调控分析 | 第34-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4页 |
| ·生化试剂 | 第34页 |
| ·培养基和菌株培养条件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合成 | 第34-35页 |
|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35页 |
| ·细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35-36页 |
| ·细菌总 RNA 的提取 | 第36页 |
| ·RT-PCR 反应程序及体系 | 第36-37页 |
| ·ahpC 基因的启动子的克隆 | 第37页 |
| ·含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37-38页 |
| ·ONPG 法检测 OxyR 对 ahpC 的调控 | 第38页 |
| ·荧光法检测 OxyR 对 ahpC 的调控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引物特异性检测及 ahpC 基因的启动子扩增克隆 | 第38-39页 |
| ·含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 ·依据 RT-PCR 结果分析共转录情况 | 第40-41页 |
| ·OxyR 对 ahpC 的调控分析 | 第4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过氧化氢基因 ahpF/ahpC 的功能研究 | 第43-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43页 |
| ·生化试剂 | 第43页 |
| ·培养基和菌株培养条件 | 第43-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 ·Xoo 基因组 DNA 的制备 | 第44页 |
| ·ahpC/ahpF/ahpC/F 基因及左右臂片段扩增 | 第44页 |
| ·ahpC/ahpF/ahpC/F 基因及左右臂片段纯化 | 第44页 |
| ·ahpC/ahpF/ahpC/F 基因及左右臂片段克隆 | 第44页 |
| ·质粒 DNA 提取 | 第44页 |
| ·ahpC/ahpF/ahpC/F 基因突变体构建 | 第44页 |
| ·△ahpC/△ahpF/△ahpC/F 互补菌株构建 | 第44页 |
| ·致病性和致敏性测定 | 第44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4页 |
| ·H_2O_2抗性测定 | 第44-45页 |
| ·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 | 第45页 |
| ·內源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第45页 |
| ·AhpC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 ·AhpC 蛋白的表达及溶解性检测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 ·ahpC/ahpF/ahpC/F 基因及左右臂克隆 | 第46-47页 |
| ·构建△ahpC/△ahpF/△ahpC/F 菌株 | 第47-50页 |
| ·△ahpC/△ahpF/△ahpC/F 互补菌株分析 | 第50-51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1-52页 |
| ·H_2O_2抗性分析 | 第52页 |
| ·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 | 第52-53页 |
| ·內源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 ·致病性和致敏性测定 | 第54-55页 |
| ·AhpC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 ·AhpC 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检测 | 第5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附录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