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6页 |
1 概述 | 第16-33页 |
1.1 海洋环境与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概念 | 第16-19页 |
1.1.1 海洋环境的概念 | 第16-17页 |
1.1.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及其特征 | 第17-19页 |
1.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防治的历史发展 | 第19-24页 |
1.2.1 初始时期(1972年以前) | 第19-20页 |
1.2.2 全面发展时期 | 第20-22页 |
1.2.3 可持续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1.2.4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 | 第23-24页 |
1.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国际及发达国家立法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1.3.1 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国际公约述评 | 第25-28页 |
1.3.1.1 《1969年油污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 | 第25-27页 |
1.3.1.2 《1971年油污基金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 | 第27-28页 |
1.3.2 美国法相关规定评析 | 第28-29页 |
1.4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现状 | 第29-33页 |
1.4.1 行政处理 | 第30-31页 |
1.4.2 民事诉讼 | 第31页 |
1.4.3 仲裁 | 第31-33页 |
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类型化理论与实践 | 第33-44页 |
2.1 概述 | 第33-34页 |
2.2 基本分类—以侵权损害为基础 | 第34-38页 |
2.2.1 分类的标准和依据 | 第34-35页 |
2.2.2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的类型 | 第35页 |
2.2.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类型 | 第35-37页 |
2.2.4 两类损害赔偿责任特征比较 | 第37-38页 |
2.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分类理论检讨 | 第38-40页 |
2.3.1 现行法之规定 | 第38-39页 |
2.3.2 现行法规定之特征 | 第39-40页 |
2.4 类型化理论新探 | 第40-44页 |
2.4.1 理论前提 | 第40-41页 |
2.4.2 类型化理论创新 | 第41-42页 |
2.4.3 新型分类理论的特征与意义 | 第42-44页 |
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 | 第44-55页 |
3.1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事实认定 | 第44-47页 |
3.1.1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事实认定 | 第44-45页 |
3.1.2 认定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事实的方法 | 第45-47页 |
3.1.2.1 依靠有关主管机关勘验查明 | 第45-46页 |
3.1.2.2 专家的鉴定评估 | 第46页 |
3.1.2.3 区分污染类型 | 第46-47页 |
3.1.2.4 污染证据的审核 | 第47页 |
3.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47-55页 |
3.2.1 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概说 | 第47-48页 |
3.2.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 第48-55页 |
3.2.2.1 违法性要件探析 | 第48-51页 |
3.2.2.2 损害事实 | 第51-52页 |
3.2.2.3 因果关系 | 第52-55页 |
4.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主体制度 | 第55-66页 |
4.1 损害赔偿主体制度原理 | 第55-56页 |
4.1.1 赔偿关系人的结构 | 第55页 |
4.1.2 损害赔偿主体的关系类型 | 第55-56页 |
4.2 海洋环境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 | 第56-61页 |
4.2.1 优美海洋环境质量遭受侵害的权利主体确定 | 第57-58页 |
4.2.2 海洋环境污染导致海域使用权遭受侵害的权利主体确定 | 第58页 |
4.2.3 国家作为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民事权利主体的确定 | 第58-60页 |
4.2.4 行政机关作为赔偿权利主体权源探究 | 第60-61页 |
4.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 第61-63页 |
4.3.1 排放陆源污染物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时的责任主体的确定 | 第62页 |
4.3.2 船舶油污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主体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3 损害赔偿基金可否成为民事责任主体问题 | 第63页 |
4.4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义务主体的特殊问题—共同赔偿责任的承担 | 第63-66页 |
4.4.1 海洋环境污染共同侵权责任概述 | 第63-64页 |
4.4.2 海洋环境共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 第64页 |
4.4.3 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共同责任的主要学说及应用 | 第64-66页 |
5.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的归责原则与举证责任 | 第66-81页 |
5.1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归责原则 | 第66-69页 |
5.1.1 概述 | 第66页 |
5.1.2 无过错原则理论依据及完善 | 第66-67页 |
5.1.3 无过错原则的适用及例外 | 第67-69页 |
5.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的举证责任 | 第69-81页 |
5.2.1 举证责任制度概述 | 第69-71页 |
5.2.1.1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69-70页 |
5.2.1.2 初步证明 | 第70页 |
5.2.1.3 举证责任的倒置 | 第70-71页 |
5.2.2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 第71-73页 |
5.2.3 存在的问题 | 第73页 |
5.2.4 举证过程、方法 | 第73-75页 |
5.2.5 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 第75-77页 |
5.2.6 加害人的举证责任 | 第77-81页 |
6.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机制 | 第81-89页 |
6.1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原则 | 第81-82页 |
6.1.1 全部赔偿原则 | 第81页 |
6.1.2 限制赔偿原则 | 第81-82页 |
6.1.3 过失相抵原则 | 第82页 |
6.1.4 衡平原则 | 第82页 |
6.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范围 | 第82-86页 |
6.2.1 损害赔偿的范围概述 | 第82-83页 |
6.2.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范围 | 第83-86页 |
6.2.2.1 财产损害 | 第84-85页 |
6.2.2.2 人身损害 | 第85页 |
6.2.2.3 精神损害的赔偿 | 第85-86页 |
6.2.2.4 海洋环境权益的损害 | 第86页 |
6.3 赔偿数额 | 第86-89页 |
6.3.1 确定赔偿数额的依据 | 第86-87页 |
6.3.2 赔偿数额的计算 | 第87-89页 |
7. 建议和对策 | 第89-100页 |
7.1 概述 | 第89-90页 |
7.2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团体诉讼制度 | 第90-95页 |
7.2.1 传统当事人理论之检讨 | 第90-91页 |
7.2.2 民事公益诉讼理论探析 | 第91-95页 |
7.2.2.1 民事公益诉讼的概念及特点 | 第92页 |
7.2.2.2 我国海洋污染纠纷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认定的理由 | 第92-95页 |
7.3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强制保险制度 | 第95-100页 |
7.3.1 强制责任保险概述 | 第95-96页 |
7.3.2 实行海洋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意义 | 第96-97页 |
7.3.3 我国实行海洋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 第97-98页 |
7.3.4 关于海洋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建议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