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理化条件及溶血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8页 |
·蓝藻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5页 |
·蓝藻的分布及经济意义 | 第12页 |
·蓝藻的分类 | 第12-13页 |
·蓝藻的形态和结构 | 第13-14页 |
·蓝藻的繁殖 | 第14页 |
·色素及储藏物质 | 第14-15页 |
·主要淡水蓝藻毒素的结构及毒性机理 | 第15-18页 |
·肝毒素 | 第15-16页 |
·神经毒素 | 第16-18页 |
·其他毒素 | 第18页 |
·蓝藻毒素的危害 | 第18-19页 |
·藻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生物检测法 | 第20页 |
·理化检测法 | 第20-21页 |
·免疫检测法 | 第21页 |
·藻类溶血素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溶血素的定义及能产生溶血素的藻类 | 第21-23页 |
·环境因子对藻类溶血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 | 第23-25页 |
·溶血素的结构及生化特性 | 第25页 |
·溶血素危害及其溶血作用机理 | 第25-26页 |
·藻类溶血素研究展望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分泌溶血素蓝藻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征 | 第28-3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藻种 | 第28-29页 |
·实验药品 | 第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实验蓝藻的培养 | 第29页 |
·实验蓝藻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鱼腥藻不同生长阶段溶血素活性测定实验 | 第30-31页 |
·蓝藻溶血素的提取 | 第31页 |
·蓝藻溶血素活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三种蓝藻的生长期的确定 | 第32-34页 |
·能分泌溶血素蓝藻的筛选 | 第34-35页 |
·鱼腥藻的生物学特征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不同理化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 | 第38-4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实验藻种 | 第38页 |
·实验药品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不同温度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 | 第38-39页 |
·不同光照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 | 第39页 |
·不同pH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 | 第39页 |
·添加氯霉素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 | 第39页 |
·添加甘油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实验 | 第39页 |
·藻类分泌溶血素活性的测定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不同温度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不同光照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pH条件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 | 第42-44页 |
·添加氯霉素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 | 第44-45页 |
·添加甘油对鱼腥藻溶血素分泌的影响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鱼腥藻溶血素溶血图谱及溶血机理初步探讨 | 第48-57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实验藻种 | 第48页 |
·实验药品 | 第48页 |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鱼腥藻溶血素粗提液的提取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动物血红细胞的制备方法 | 第49-50页 |
·溶血图谱的绘制 | 第50页 |
·不同温度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pH值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添加胆固醇、鞘磷脂和卵磷脂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不同动物红细胞对溶血素的敏感试验 | 第51-52页 |
·不同温度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pH值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金属离子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添加胆固醇、鞘磷脂和卵磷脂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页 |